棱镜 | 关建中和他的“双面”大公:从评级业黄埔军校到被监管严( 四 )

“他搞的全是大手笔。”上述离职高管向《棱镜》透露称,2012年大公资信联合美国、俄罗斯的独立评级机构成立世界信用评级集团,并在香港召开首次“改革国际评级体系论坛”,一天就花掉了3000万元,“除了他,谁敢烧这么多钱?”

两名大公资信的离职员工均向《棱镜》提到,至少在2015年之前,大公资信对于评级的把关非常严格,甚至严于同行。制定了市场人员和分析师、分析师和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和质审机构之间三道防火墙。“当时企业都觉得拿到大公的评级很难。”

据《棱镜》了解,大公研究院多的时候有两三百号人。一名分析师给配备三名研究人员,与其他同业机构的分析师仅负责一个项目的某个环节不同, 大公资信的分析师通常要把项目从头到尾做一遍,且每个月都要写一篇类似论文的技术总结报告,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如此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分析师,能力非常全面。

“通常大公资信分析师跳槽去其他评级公司,工资能翻一倍。”前述离职高管对《棱镜》笑称,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5家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之一的东方金诚,因为大公资信去的人扎堆,被业内戏称为“大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