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希望游戏成瘾是一种精神病?

最近,数据统计机构Newzoo发布了2018全球游戏市场报告,显示全球游戏市场规模将达到1379亿美元。而仅中国一个就将创造379亿美元的游戏收入,占全球收入的28%。由此可见中国的游戏产业规模之大。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产业,却无时不刻在承受着来自社会各界的灵魂拷问。



网络上,“网游戏毒害青少年”“学生逃课去网吧”“少年偷父母存款氪金”等消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变着花样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生活中,那些欺世盗名的“网瘾治疗中心”,依能在全国各地生根发生。



更致命的是,前几天,游戏成瘾还被世卫组织列入“精神疾病”名单,仿佛更是坐实了精神鸦片的恶名。

到底是谁,希望游戏成瘾是一种精神病?

游戏成瘾变精神病?

前几天,《环球时报》旗下环球网引用台湾媒体消息,称世界卫生组织 (WHO) 今年初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

并声称相关规定将自6月19日起生效,WHO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国内媒体大量转载,甚至连《人民日报》也以《世卫组织:明天起,游戏成瘾被正式列入精神疾病》为题进行了转发。



然而,根据WHO官方消息,新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将由2019年5月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最终批准,并将于2022年1月1日生效。



换句话说,目前的《ICD-11》只是一版草案,并非正式版本。如果这条“提议”在明年的会审中没有通过,那么也将不复存在。



到底是谁,希望游戏成瘾是一种精神病?

事实上,只要关注过WHO的朋友都知道,其实早在去年底他们就已经提到了“游戏成瘾”的相关事宜,并还引发过一波讨论。所以,从严格意义上,因此本次舆论风波的这条新闻并不算“新”,甚至颇有几分“旧事重提”的味道。



而让科技君感到不对劲的是,对不少人来说,《ICD-11》到底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就连如何判定“游戏成瘾”、如何定义“精神疾病”也不重要,只要抹黑网游的消息能够流传开来,就ok了。

你真的成瘾了吗?



不得不说,这些恶意污名化游戏的报道为什么能大肆传播,除了那些把自己孩子不听话都归罪于游戏的家长以外,更可能是有人在恶意带节奏。



至于背后的人是谁,科技君不好妄加揣测,但“游戏成瘾”这个问题,还真没有那些报道那般夸张。其实,“喜欢玩游戏”和“游戏成瘾疾病”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



《ICD-11》中指出,游戏成瘾有3种症状:对玩电子游戏失去了自控力和理智,陷入无节制沉溺的状态;越来越将玩电子游戏置于其他兴趣爱好之前;明知会产生负面后果却仍沉溺于游戏等。



只有上述3种症状持续时间达到12个月以上,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时,才能被判定为“游戏成瘾疾病”。

到底是谁,希望游戏成瘾是一种精神病?

如果游戏可以成瘾,那么手机、打牌甚至工作和学习是不是都可以成瘾?

如果一个人看一天的书、打一天的牌、学习一整天,那么他们也是上瘾了吗?



不少家长之所以如此痛恨游戏,那是因为他们本身的想法就很天真。对于这部分家长来说,普遍不会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没时间学,但总认为自己已经为孩子付出了一些,那么既然没的怪了,那就怪游戏吧。



事实上,如果家长能和孩子一起面对并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类似“游戏毒害青少年”的事件就会少很多。



我们可以看到像Uzi、Faker这样秉承信念的出色电竞选手;大量经过游戏洗礼并奋斗在游戏行业的从业者;还有更多只把游戏当成一种娱乐放松手段的年轻人。



大家面对的都是一样的社会,为什么遭殃的只有你的孩子?这个问题或许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更加合适。

到底是谁,希望游戏成瘾是一种精神病?



如今,“游戏成瘾”在当今中国的舆论环境下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它甚至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游戏行业内部了,而牵扯到了太多人的利益。



在看到铺天盖地的“游戏成瘾”相关消息时,或许先别急着表明立场,支持者不必像拿到了圣旨般理直气壮,反对者也无需动辄唱衰产业环境,甚至觉得社会垮了。留个心眼,想想是不是有居心叵测的人在背后操纵。



希望游戏不要沦落成某些人手里的武器,它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的方式,跟我们喜欢的电影、音乐没什么不同,别再妖魔化了。

到底是谁,希望游戏成瘾是一种精神病?

到底是谁,希望游戏成瘾是一种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