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不封禁垃圾短信,却拉黑举报人

小编来了!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光明日报:不封禁垃圾短信,却拉黑举报人’,特意拿来分享给各位看官,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记得分享哦!


正文开始:





媒体近日报道,四川成都的周先生近来发现自己收不到银行通知短信,一些软件的验证码短信也收不到。在辗转找到第三方短信发送服务商后,他被告知:因为多次向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举报垃圾短信,他的手机号被拉入了黑名单。想解封,需要保证不再举报。





周先生的经历并不是个案,在媒体报道中,网上不少用户提到,在12321上多次投诉垃圾短信后,会被拉入黑名单。不仅垃圾短信被屏蔽,一些正常的业务短信也被屏蔽了,导致收不到正常生活应用的短信验证码。在衣食住行都依赖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场景下,服务商此举无疑给用户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垃圾短信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一方面,它说明个人信息被泄露,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电信运营商在治理上缺少作为。所以,围绕短信骚扰,坊间对电信运营商的批评一直不断。像12321这样的投诉平台,作为互联网协会受工信部委托设立的举报受理机构,本身是运营商清理垃圾短信的一大重要通道,其职责就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它应该对用户反馈及时处理,不断提高治理效率,努力改善电信运营商的外界形象。否则,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然而,因用户举报垃圾短信,12321平台不仅不去封禁垃圾短信的发送方,反而将举报者拉入黑名单,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行事逻辑,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愤怒。这是典型的通过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来解决问题的霸权思维。通过周先生的遭遇,我们得以看清平台和运营商对待垃圾短信举报者的态度和其行为的潜规则。





运营商的放任态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与垃圾短信发送方的利益关联。事实上,几年前的央视《焦点访谈》在调查垃圾短信时,就发现三大运营商存在靠垃圾短信获利的现象,“运营商的考核任务比较重,为了完成任务就不分对象,什么业务都接”,甚至亲自上阵,扮演垃圾短信发送者的角色。这为新闻中主人公的遭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它说明在利益面前,运营商不仅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治理短信骚扰这个牛皮癣式的难题,反而乐享其成、推波助澜,扮演着极不光彩的角色。





对普通用户而言,最大的威胁还不是被拉黑,而是被拉黑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维权存在巨大的门槛。对于运营商而言,拉黑用户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对用户而言,一方面,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拉黑了,另一方面,就算知道被拉黑,也不会准确知道被哪些平台拉黑,也很难区分短信服务平台和运营商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巨大的不对等,极大地放大了用户的弱势者地位。





长远看来,如果因为这种灰色的蝇头小利,而让举报者蒙受拉黑的惩罚,并且维权无门,将会大大地伤害举报者的维权热情。尽管这样投诉率会降低,但是放任垃圾短信泛滥的姿态,将会把运营商的公共形象推向更加不堪的境地。





需要重申的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善待举报者,哪怕举报存在偏差和错误,也该适度容忍,而不是采用封杀的方式,打压提出问题的声音。如果举报者消失了,而问题还存在,平台或者运营商自以为万事大吉,继续在垃圾短信生态链上收割利益,那只是把头埋进沙子式的掩耳盗铃的自杀行为。





(作者:熊志,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