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空未尽,影视股“抄底”需慎重!



导语

近期,由影视艺人“阴阳合同”引发的舆情持续发酵,继而掀起文娱、影视行业的“揭短”风暴,由此行业内积蓄已久的问题和痼疾被呈现在大众面前。由此,影视明星们背后的资本运作,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受此冲击,二级市场影视股应声暴跌。此次被曝出的行业黑幕短期对相关上市来说显然是利空的,但随着监管介入,长期来看,行业或因此迎来新气象。那么,影视板块还有投资机会吗?对股价下跌幅度较大的影视上市公司能否“抄底”?

一、影视行业被揭“黑幕”  影视股应声下跌

随着影视行业“阴阳合同”被曝出,国家税务总局和无锡等地税务机关开始介入调查,而“阴阳合同”事件被认为只是影视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相关舆情持续发酵,明星及影视公司背后的资本运作也遭舆论深挖,市场对此事的关注延伸到资本市场,A股6月4日开盘后影视股几乎全军覆没,其中3只个股跌停,身处舆论漩涡中心的华谊兄弟和唐德影视一个交易日内便蒸发市值22.71亿元和6.6亿元。若按当天收盘价计,华谊兄弟创近5年来新低,唐德影视股价也创下三年多以来新低。受此拖累,当天传媒板块领跌两市,整体跌幅达1.66%,全天大单净额净流出近8亿元,仅影视子板块当天市值就蒸发了114亿元。(参考表一)

利空未尽,影视股“抄底”需慎重!

此外,在香港上市的华谊腾讯娱乐,跌幅高达17.86%。据不完全统计,A股和港股的影视题材股,仅6月4日一天,市值就“蒸发”了125亿元人民币以上。紧跟着“阴阳合同”重创的,是多家影视上市公司纷纷开始澄清偷税漏税“嫌疑”。其中华谊兄弟6月5日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一直遵守上市公司法律法规,与合作演员签署的合同均合法合规,并依法及时缴纳相关税费。

经历了“黑色星期一”,部分遭重挫的影视股在随后的四个交易日里走势企稳,而相关涉事上市公司股价则震荡走低,其中,上周(6月4日-6月8日)下跌幅度在4%以上的影视股仍有13只,华谊嘉信跌幅最大,当周下跌23.73%。(参考表二)

利空未尽,影视股“抄底”需慎重!

二、“阴阳合同”暴露影视业至少存四乱象

“阴阳合同”事件成为点燃此次影视行业“揭黑运动”的导火索,随着舆论持续发酵,影视行业“灰色地带“或正在逐渐被暴露在阳光下,根据目前舆论曝光的情况来看,该行业至少存在四大乱象:

1.“阴阳合同”或是明星避税潜规则

当前,国税总局已介入调查影视明星以及影视公司是否涉嫌偷税漏税问题,诸多疑团尚待权威解答,但被曝光的那份“阴阳合同”并不是个例,很可能是行业的“潜规则”。

有业内人士指出,“阴阳合同”是行业内低端的避税手段,如果事件属实,就是涉嫌偷税漏税,将受到法律制裁。但明星成立工作室或参股影视公司才是避税利器。

举个例子,明星A某通过自己名下的工作室参与了某部影视剧演出,制片方把片酬会直接打到A某名下的工作室,如果数目可观,这笔钱会以理财或者投资的名义,再次转入到A某成立的C公司,进入到C公司后,这笔钱会转入到A某参股的D公司,依次类推,直到经过核算后,需要缴纳的税点为最低,甚至为零时,再通过现金、置业等方式转回至A某及其相关利益人的账户中。在此过程中,会有非常专业的理财顾问,甚至是专业的第三方财税机构,进行操作,确保万无一失。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时下比较常见的方式就是股权分红模式。有专家称,我们通常会发现一部电影的背后,有许多都叫不出名字的公司,这些公司在一部电影里只出现一次,然后就再也见不着了,这些公司有时候就是明星自己成立的公司,甚至是为了一部影片,而临时注册的公司,作为投资方进入到整个电影项目,以方便明星日后走账。以演员C某为例,假设最初谈好的片酬是3000万元,那么与片方签订的对外可公布片酬金额也许只有1000万元,C某的子公司还会以入股投资的名义,和片方签订一个投资合同,而剩下的2000万元片酬,就会以最终影片票房分红的方式进入到C某的子公司。

此外,这些明星名下的工作室或公司在选择注册地的时候,通常考虑的惟一条件就是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新疆霍尔果斯、浙江东阳、上海松江区以及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等。也因此,近年来,大批明星选择在上述地区注册公司或工作室。如新疆霍尔果斯就有范冰冰的霍尔果斯爱美神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徐静蕾的霍尔果斯春暖花开影业有限公司、吴奇隆的霍尔果斯稻草熊影业有限公司、杨幂的霍尔果斯嘉行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无锡有范冰冰参股的唐德文化和其创办的爱美神影视(后迁至新疆霍尔果斯)。

2.电影票房藏“猫腻”

关于电影票房,常见的有两种操作手段:

一是以“非常”手段绑架院线排片。

如电影《后来的我们》上映时,微博知名电影博主“电影票房”曾曝光了该片的大规模恶性退票情况,并随后粗略计算出《后来的我们》上映首日恶性退票金额可能高达2000万左右。按照他们的分析,猫眼电影涉嫌通过提前购票再免费退票以绑架影院的排片。

二是虚增票房来实现对赌完成。

片方与投资方经常会签订对赌协议,票房达到对赌金额,则片方在原有分成的基础上还会得到奖励提成,未达到对赌金额,则片方可能会向投资方支付未达到的补偿。在这样的激励制度之下,有的片方会直接自己出钱购买大量高价电影票,推高票房。比较著名的有《叶问3》与《捉妖记》的虚增票房事件。丑闻还传到国外,英国《卫报》在盘点2015年全球票房,提到一度为中国影史票房最高的《捉妖记》时(24.39亿元),质疑其票房造假,存在人为包场刷票。美国著名电影票房网Box Office Mojo也撤下了《捉妖记》的页面,并声明“因没有准确来源,不再提供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数据”。

3.明星跨界资本运作

很多影视明星并不满足于在圈内赚“辛苦钱”,还“跨界”转向资本市场。在2015年那轮大牛市当中,影视传媒作为强势板块,很多明星成立了壳公司后,迅速被上市公司以高溢价业绩对赌的方式收购。最著名的当属唐德影视以7.4亿元收购范冰冰旗下无锡爱美神影视文化有限公司51%股权,而后者彼时刚注册成立几个月,注册资本为300万元,几乎还没有营收。收购完成后,范冰冰成为唐德影视第六大流通股股东,而范冰冰的身价最高时涨超10亿元。

4.高溢价并购成部分影视公司发展的主基调

以影视第一股华谊兄弟为例,根据其利润表,销售收入从上市前的4.09亿增长至2016年的35.03亿,增长了8.56倍,平均复合增长率为30.78%。表面上看,这是一家快速成长的公司。然而,根据华谊兄弟的资产负债表,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5.55亿增长至2016年的198.53亿,增长了35.76倍,平均复合增长率高

达56.38%。(参考表三)

利空未尽,影视股“抄底”需慎重!

然而,仔细研究,将资产增长情况和销售收入增长情况相比较,资产规模的增长要远快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其资产周转率也从2008年的74%下降为2016年的18%。究其原因,便是因为公司增长的驱动因子是持续不断的企业购并。

上述推断在华谊兄弟年报披露的信息中得到验证。根据年报,2009年,华谊兄弟全资或控股公司仅6家,2015年已增长至87家,2016年虽略有减少,年报仅披露70家,但参股公司数量在当年仍然保持大幅度增长。2009年,参股公司数量为1家,2015年为45家,2016年达到58家。由此可知,购并构成了华谊兄弟自上市以来的发展主基调。(见下图 注:图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利空未尽,影视股“抄底”需慎重!

三、利空未尽  短期投资影视股需慎重

那么,处于舆论风暴中的影视行业应该如何监管,行业是否具有投资机会?

1.监管需各方合力

任何行业的成长壮大都伴随着阵痛,但从长期看,随着监管的介入,影视行业将迎来一场自我革新,逐步走上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但监管的过程需要各方合力。

首先,影片的每个环节都有一个标准的流程,确保影视作品质量。这个可参考好莱坞的影片制作模式。以制片人中心制,采取的是完片担保的制片模式。一部电影从立项开始,就会有担保公司进行介入,专业的工作人员会对整部影片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风险把控。

其次,明星薪酬应遵循市场导向,纳税外力监管和明星自觉共同合力。对于演员片酬这部分来说,明星高片酬是市场导向的结果,但当价格谈妥之后,从合同签订到完成付款打款,都会有获得一定资质的第三方公司进行全程监察。同时,强化明星依法纳税的意识,加强这方面的监管以及处罚力度。

2.短期慎投影视行业

对于影视行业的投资机会和投资价值,浙商金汇信托财富运营中心总监徐常伟认为,影视行业属于大消费板块,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来讲,社会对影视类消费的需求是不断增长和升级的,这个产业值得长期投资。但当前行业曝出的乱象,监管介入调查只是第一步,短期对相关上市公司,乃至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利空,“抄底”需慎重。有以下理由:

首先,就当前影视公司的盈利模式来说,严重依赖名导、大牌明星,条超风险巨大,影视公司的议价能力有限。

其次,观众的喜好没有忠诚度,影片只要不接地气,随时都可能被抛弃。

第三,门槛低、竞争激烈。影视业没有门槛,有钱就能进来,烧钱拍大片、建院线、挖大明星,同时由于门槛低,行业还面临着无穷无尽的竞争对手。

利空未尽,影视股“抄底”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