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完美旅程的开始

你也许读过爱尔兰著名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小说《大师》(这部小说为他赢得了2006年的都柏林国际文学奖),你或许也看过有英国钱钟书之称的戴维·洛奇的《作者,作者》,但你很可能却没真正领略过这两部小说描写的对象——一位小说大师——亨利·詹姆斯作品的真正风采。你可以从这本《黛西·米勒》开始——一段完美旅程的开始。

一段完美旅程的开始

一段完美旅程的开始

【书名】黛西·米勒(Daisy Miller)

【作者】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译者】吴文权、吴一娜

【责编】吴文权

一段完美旅程的开始

亨利·詹姆斯(

1843

1916

),现代小说大师,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出身于纽约上层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和兄长均是著名学者和哲学家。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学毕业后,便长期旅居欧洲,对

19

世纪末美国和欧洲的上层生活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古老保守的欧洲和年轻质朴的美国这两种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间的冲突是他诸多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他的小说风格独特,语言精妙,技巧娴熟,他还是心理小说创始人。詹姆斯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黛西·米勒》、《一位女士的画像》,《螺丝在拧紧》、《鸽翼》、《使节》、《金碗》等。

一段完美旅程的开始
精彩段落

瑞士小镇沃韦有家特别舒适的旅馆。其实,说到旅馆,镇上可真不少,因为那里做的就是游客生意。许多旅人会记得,那镇子坐落在一泓湛蓝的湖水旁,而那湖是游客的必到之地。沿着湖岸,一座座旅馆鳞次栉比,各式兼具:有时髦大酒店,正面刷得粉白,阳台百多个,屋顶旗帜十数面,随风飘摇;也有小小的瑞士膳宿公寓,样式古旧;粉红鹅黄的墙上,刻着德语名字,花园的一角,还有座别别扭扭的凉亭。虽如此,在一众暴发户中间,有家旅馆却迥然不同,奢华而成熟,因此颇负盛名,堪称经典。这个地区,六月间,美国游客人数众多,甚至可以说,此时的沃韦镇颇具美国海滨胜地的某些特点。

眼前的景象,耳畔的声音,会让人误以为置身于纽波特和萨拉托加。随处可见年轻时髦的姑娘盈盈而过,荷叶裙边沙沙作响;整个上午,舞乐响亮;尖细的人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你可以在那极好的“三皇冠”旅馆耳闻目睹这一切,恍惚间,似乎被带进了大洋旅馆或国会厅。不过,必须得补充一下,在“三皇冠”,另一些特色会打破上述错觉:整洁的德国侍者,颇似外交使团的秘书;俄国公主坐在花园中;波兰小男孩儿给家庭教师牵着手,走来走去;灿烂的阳光下,白牙山巅积雪皑皑,西庸古堡塔楼如画。

两三年前,“三皇冠”旅馆的花园里,坐着一个年轻的美国人,颇为闲适地四下观瞧,欣赏着上述优雅的景物。不过很难知道,他是较留意那相似之处,还是更关注那不同之点。正是夏日美妙的清晨,目之所及的一切,无论那年轻人如何看待,必定是迷人的吧。

他常年旅居日内瓦;头一天,刚乘小汽轮过来,到这家旅馆看望他姑妈。姑妈有头痛的老毛病,时不时就发作,这不,这会儿正关在楼上她房间里闻樟脑油,他也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四下转转。他二十有七,朋友们谈起他,常说他在日内瓦读书;仇家们谈到他,会说……,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他毕竟没什么仇家。这年轻人极是温和友善,没人不喜欢。

有件事我该提一下,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某些人谈到他时,会言之凿凿地说,他之所以经年累月地逗留在日内瓦,是因为在那儿爱上一位女士,无法自拔,而那女士竟是外国人,且较他年长。见过这女士的美国人寥寥无几,我甚至觉得根本没有,可关于她的奇闻怪谈却颇有几则。其实,温特伯恩对那加尔文派小都会的眷恋之情早已有之,孩提时代就给送到那里上学,后来又在那儿上大学,因此结交了一众年轻的朋友,许多依旧在交往,他们的友谊带给他无比的满足感。

他一早就去姑妈的房间敲门请安,才获知她身有微恙,于是自己到镇上逛了一圈,方回到旅馆用早餐。早餐用毕,打扮颇似使馆随员的侍者端来一小杯咖啡,放到花园里的小桌上,他在那儿品着。喝完咖啡,他点上一根烟。就在此时,花园小径上走来个小男孩儿,是个大约八九岁光景的小鬼。

那孩子比起同龄人来,个头儿过于矮小,却是一脸的老成,苍白的脸上,小小的五官棱角分明。他穿着灯笼裤与红色长袜,愈发显得那双腿细得可怜。此外,还系着个大红的领结。

他手中扲着条长长的登山杖,一路走来,凡是遇到的东西,比如花圃、花园座椅、女士长裙的曳地后摆,无不用它的尖端戳刺一番。来到温特伯恩面前时,他站住了,一双洞穿人心的小眼睛亮晶晶地盯向他。



“您能给我一块儿糖吗?”他问道,细小的嗓音尖利而生硬,显得稚嫩,然而不知为何,又有些沧桑。

温特伯恩瞥了一眼身旁的小桌,上面摆放着咖啡具,还剩下几小块儿糖。

“行,你就拿一块儿吧。”他回答道。“不过,吃糖对小孩儿可没什么好处。”

那小男孩儿走上前,在心仪的碎糖中仔细挑选,捡了两块儿塞进裤口袋,第三块立刻放入了另一处。他用登山杖捅了捅温特伯恩的长椅,仿佛手持着一柄长矛,一边努力要嚼碎那块糖。

“啊呀,天哪,真够……硬的!”他高声叫道,那个形容词一经他的口,就显得怪怪的。

那一刻温特伯恩意识到,也许自己有幸,遇到了一位同胞。“小心别弄坏牙。”他慈父般说道。

“没什么牙好弄坏的。我的牙都掉了。之前我还有七颗牙,我妈昨晚还数了呢,可才数完就又掉了一颗。她说要是再掉的话就扇死我。怪我?要怪就怪这古老的欧洲。这里的气候让人掉牙。在美国就不会。就是这些旅馆搞得。”

温特伯恩颇觉有趣。“你若是连吃三块糖,你妈保证会扇你。”他说。

“让我不吃也行,她得给我糖果。”这位年少的对话者反驳道。“这地方什么糖果都没得吃,我是说美国糖果。美国糖果最棒了。”

“那么美国男孩儿也是最棒的喽?” 温特伯恩问道。

“这我不知道。我就是个美国男孩儿。”那孩子说道。

“我看你是最棒的!” 温特伯恩笑着说。

堡仔图书《

黛西·米勒

》已经上架豆瓣阅读,购买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