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茶村:绿色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甘肃茶村:绿色发展带动乡村振兴》是由傻大方资讯为您编辑整理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正文开始:
新华社兰州5月26日电(记者任卫东、屠国玺、成欣)“忙碌完这一两个月,我们这一年大部分的收入就有了。”当下正是5月底,水蒿坪村党支部书记高清明每天都在茶叶合作社里忙活。
“茶叶要摊薄一点,脱水效果才好。”高清明拿起一簸箕摊晾过的新鲜茶叶倒入炒茶机。炒茶机隆隆作响,炒制好的新茶香气四溢,他眼中满是丰收的期盼。
水蒿坪村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是西北少见的茶村。据史料记载,碧口镇种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这里海拔高、植被好,是我国西北地区优质茶叶培植区。水蒿坪村里,还能看到数株历经岁月沧桑的野生茶树和大山丛中的“北茶马古道”通路遗迹。
但过去茶在深山不为人知。陇南地处秦巴山区深处,交通不便、道路难行、物产难出山,让这里的人守着包括茶叶在内的丰裕物产,却难逃“富饶的贫困”。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试种至今,现在村里133户人,家家有茶树,村上的2410亩地已全成为茶园。茶叶不仅成为水蒿坪村的绿色产业,还撑起了村民的脱贫致富梦。村里的茶叶合作社已经有76户群众参加,合作社组织专家培训农户茶叶采摘、除草、修剪、施肥等方面的知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
高清明说,“龙井43号”是村里的主打产品。“清明节前价格最高的时候,新茶每斤能卖到2400元。”村里出产的茶叶每年都不够销,每户的茶叶净收入能超过2万元。通过茶产业,水蒿坪村的大部分贫困户告别了贫困。
穿越水蒿坪村一层层墨绿的茶垄,不远处是村民忙碌采茶的身影。沿着山路蜿蜒而上,不到10分钟,就来到紧邻的马家山村,这里的村民个个也是种茶的好手。
马家山村掩映在青山茶园中,10年前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当时村里有人提出把茶树砍掉腾出地方重建新房,但经过一番讨论后,村里还是决定把茶园保住,采取了更费时费力的原址重建。
马家山村委会主任马明说:“当时我们就觉得不能破坏茶园,不只是因为茶叶能带来收入,也是我们不忍心破坏绿色的环境。”现如今,村里的茶产业被做大做强,不仅茶叶收入年年增加,绿色茶园的好环境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被村民保留下来的茶园成了他们脱贫增收的“宝贝”。
49岁的马家山村村民靳学富笑称全家现在“吃喝不愁”,而以前种庄稼的时候,一年都不够吃。靳学富一家15年前开始种茶,现在家里一共有14亩茶园,去年一年种茶收入就有6万元。此外他还加工别的农户的茶叶,每年家里的总收入过了10万元。
“去年马家山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8000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一定不落后腿。”站在茶园里,马明话语间信心满满。
绿色发展带来了良性互动和循环。文县茶叶主要分布在海拔600米至1560米之间的自然保护区边缘的山地之中,环境好、无污染。种茶需要好环境,保护好青山绿水已经成为村民们的共识,人人都成了护林员。同时,这里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以良好生态为依托的乡村旅游也得到大力发展。
碧口镇镇长肖辉介绍,碧口镇下辖的12个村当中,9个村是宜茶区,茶叶收入占到群众收入的七成以上。茶村依靠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农家客栈、乡村农家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收入也增加了不少。“绿色的茶园经济,已经成为我们的首位产业。”肖辉说。
穿行在这些西北山村的翠绿茶园,记者既为田园风光、优美生态而陶醉,更为贫困群众找到脱贫致富的“绿色”通道而高兴。“茶好,生态好;生态好,茶更好”的绿色发展正在循环,乡村振兴正在生动实践中。
- “守望绿水青山——绿色国土 生态河北”全国摄影展举办
- eo图赏丨港口如何更绿色?
- 甘肃省通报4起扶贫领域违纪典型案例
- [中国梦实践者]甘肃武威红水村一对父子义务治沙二十年
- 甘肃死亡之海奇迹复活,竟然不是人工造成的
- “绿色先锋”龙海东:投身公益 将“环保梦”变成事业
- 北京推广心脑绿色通道APP
- 三沙:垃圾自产自“消” 为岛礁环保加注绿色动能
- 兰州永登、甘肃武威等5地要有高铁站了
- 甘肃一官员贪污超92亿,相当于从每一个甘肃老百姓身上榨取3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