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和“鬼城”侵蚀、包围下的房地产泡沫隐患
傻大方小编提示您本文标题是:“高房价”和“鬼城”侵蚀、包围下的房地产泡沫隐患。来源是。
“高房价”和“鬼城”侵蚀、包围下的房地产泡沫隐患。房地产泡沫|鬼城|隐患|侵蚀|包围|厌恶|高房价---
今日中国,一二线城市的高房价有着逐渐向三四线城市蔓延侵蚀的趋势,再到被“鬼城”(房屋高空置率下,成片成片房屋没人住)所逐渐包围的三四线城市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向着一二线城市为目标的进军升级的背景下;加之昨日日本,由房地产泡沫而引发的连锁性泡沫经济,不得不让我们将目光持续注焦于中国今日房地产业现状。
房地产泡沫|鬼城|隐患|侵蚀|包围|厌恶|高房价---
?现状则是现今中国的房地产正逐渐被“高房价”所侵蚀,被“鬼城”所包围。
从历次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在一开始都有经济增长、城镇化、居民收入等基本面支撑。比如1923-1925年美国佛罗里达州房地产泡沫一开始跟美国经济的一战景气和旅游兴盛有关,1986-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一开始跟日本经济成功转型和长期繁荣有关,1991-1996年东南亚房地产泡沫一开始跟“亚洲经济奇迹”和快速城镇化有关。
而同样“奇迹”和快速城镇化的中国房地产业背后却有着深层的原因。
房地产泡沫|鬼城|隐患|侵蚀|包围|厌恶|高房价---
?据2017年的全国地方财政数据显示,中国全国除港澳台,有25省财政负债,只有6省1市盈余,在赚钱养国家。?? ?
2016年,福建的财政盈余644亿,深圳2851亿,江苏5178亿,浙江5441亿,北京6390亿,上海7748亿,广东9301亿,合计起来,六省一市总共给中央财政带来了30373亿的贡献。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种贡献规模已经达到了极限了,从2014年到2016年,六省一市合计的财政盈余幅度始终维持在3万亿左右。今年上半年的合计盈余规模1.7万亿,考虑到下半年的财政支出更大,预计今年这六省一市的财政盈余规模,也就是3万亿左右了。?
这样的数据,与财政缺口数据相对比,还真是一件令人感觉悲伤的事。2014年,25省的财政缺口3.2万亿,与六省一市3.1万亿的财政盈余数据大致能对应上。然而到2016年,六省一市的财政盈余依然保持在3万亿出头,而25省的财政缺口却已经高达4.8万亿,今年更是必定要突破5万亿了。一来二去,这中间的差值,已经高达2万亿。
而房地产业的土地买卖、商品房交易税、增值税等大量财政收入已成为很多省区市财政的重要收入,甚至成为其支柱产业(海南省)。
而房地产业的“高房价”和“鬼城”现象由此出现:
房地产泡沫|鬼城|隐患|侵蚀|包围|厌恶|高房价---
?“高房价”:
一二线城市的高房价正有着逐渐向三四线城市蔓延侵蚀的趋势。高房价不仅正在造就严重的社会分化和严重扭曲了消费结构,人民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也在影响消费扩张和经济可持续增长。
房地产业的高热度、高地价、高税费、高成本等诸多因素共同筑造成了今日的“高房价”,而以下几点则尤为突出。
高热度:房地产业持续的高热度吸引了大量房产投机者以大量资金通过抢购房产,使房产市场出现了高比例的“伪需求”,从而导致房价严重脱离其实际价值。
高地价、高回报:日益剧烈的房地产业竞争和高回报率也不断促使着开发商竞价拿地时,地价一次次突破天际。
房地产泡沫|鬼城|隐患|侵蚀|包围|厌恶|高房价---
?“鬼城”:
在很多地方房地产业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不仅造成了大量资金等流入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持续扩大,并造成了大量商品房的出现,其数量远远供大于求,大量房产空置,城市逐渐被“鬼城”所包围。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8平米,已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了,但是大家对房子的热情依旧还是非常高。??
网上曾有一个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房子已经够40亿人居住了!而中国目前的总人口才不到14亿人口。
中国在地方财政持续出现严重赤资,北上广深杭等一、二线城市高房价、高地价等因素刺激下,持续火爆的房地产带来的大量财政收入正使地方财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度也越来越严重,而过度的房地产开发带来的高库存、高空置率正在中国塑造着一座座现代版的“鬼城”。
房地产泡沫|鬼城|隐患|侵蚀|包围|厌恶|高房价---
?高热度、高地价等因素诱发的持续性“高房价”和“鬼城”现象或将成为未来中国房地产业泡沫或泡沫化经济的隐患。
- 高房价让你不敢消费,不敢娱乐,不敢旅游,生病都不敢看
- 中国年轻人住房拥有率全球第一?高房价下他们是怎么买得起房的?
- 刚需之殇!被绑架的高房价还要持续多久?!
- 高房价正在毁掉中国社会!三大信号显示房价还得涨!
- 抢房热潮难掩“楼市疲态”,高房价将吃掉炒房客利润
- 高房价难以持续 部分首付跌没了 排队抢房果然是假象
- 刚需之殇!被绑架的高房价还要持续多久?!
- 一二线高不可攀,三四线房子难买,楼市限价能解决高房价问题吗?
- 多元供给平抑租金 租赁市场高房价下低回报率
- 面对高房价、高抱怨,我们还能在楼市“得过且过”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