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长手记丨国泰君安为何不争第一

社长手记丨国泰君安为何不争第一

作者

何伟

系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

跟分析师一起分析国泰君安数据,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去年有些指标可以拿到行业第一,但是公司主动放弃了,甘居老二老三的江湖地位。



证券业里公司云集竞争激烈,国泰君安这两年有条件又有机会冲刺老大宝座,至少在部分指标上,但是,国泰君安没有在位次上发力动脑筋,原因何在?



儒雅低调的老总杨德红给我们的解释是:我们不做第一。最近偶然看到一份资料,助我找到了更深层的解答。



今天的国泰君安, 是20年前由两家竞争对手——上海的国泰和深圳的君安合并而成的。合并缘于一段公案。借改革开放的天时,得风气之先深圳的地利,君安当时业务领先业绩领跑,资产和利润均做到了行业第一,江湖老大地位无人能撼动,业界甚至将中国股市的那段时期称为“君安时代”。



君安的掌门人叫张国庆,此君与万国的管金生、申银的阚治东并称股市“三大教父”, 是呼风唤雨的改革猛人。



事业达到顶峰,敢闯敢试的张国庆琢磨如何用股权改造国企君安,解决公司深层的机制问题。一个思路是MBO模式,即经营层以回购的方式获得公司股权,以实现对公司的控制。经过一年的腾挪互套,张国庆和团队一起把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改造成一家由私人占大股的证券公司。张的超前举措,很快引爆证券业。不少证券公司都蠢蠢欲动起而效之。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一直争议不断。被视为占了大便宜的公司领导被内部人举报,监管部门进驻君安,认定张等涉嫌“侵吞国有资产,将国有资产变相转入私人名下”,张本人获刑4年。这场始于机制改革的创新终以闯祸收场。那个年代,资本市场所有的报应,除了非曲直本身,更多是与社会情绪有关。极具戏剧性的是5年后,身心疲惫的张出狱,发现社会上MBO热潮如火如荼,让多少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一夜之间摇身变成暴富起来的群体,同时还尽享创新的荣耀。



一心东山再起的张国庆召集旧部,组建了“小君安”,终因时运不再,归于销声匿迹。而君安则与国泰联姻,凤凰涅槃,终于获得了新生。



这段公案虽已随风飘逝,但是留存的启示成为国泰君安企业文化的遗产。其一, 张国庆的MBO改革没错,错在时机太早,枪打出头鸟。改革潮起潮落,陈尸沙滩的先烈历历在目。领先一步死,领先半步生的案例不胜枚举。其二,中国的公司还年轻,特别是证券公司。马拉松赛的前路还很长,没有把握不必贸然创新,跟跑仍然是一个务实的选择。跟跑的经济学是创新成本低,风险远比领跑的老大小。其实长期当老二,算长远账并不比老大差。实际上,国门开放后,中国绝大部分企业自觉不自觉都选择了模仿学习跟跑战略。领跑者很风光,但是也很辛苦,甚至很危险,没当上老大总想试试。我曾听过一位坐上行业头把交椅的老总,走下主席台后给我大倒一肚子苦水,其中的辛苦自知。



回过头来看国泰君安,之所以选择了稳健跟跑战略,是基于现实的考虑和历史的教训。国泰君安注重客户利益,而非公司利益至上,更非唯利是图求富心切。因此业务指向上不冒险,不走奇险小路,不挣野路子钱。用他们的口号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增添福祉”。譬如个股期权业务费率更高,国泰君安如果下功夫开拓,去年很有可能助其冲上业绩老大地位,但是,考虑到监管风险放弃了。实际上,国泰君安秉持中规中矩不逾矩的儒商理念,是监管者眼中麻烦最少的公司之一,获得年度中国区全能投行和最佳投行的殊荣名副其实。



回味国泰君安“不做第一”的价值观,感知的是蕴含其中的经营哲学。马拉松长跑比赛中,又有几个领跑者最终拿到了冠军?

社长手记丨国泰君安为何不争第一


社长手记丨国泰君安为何不争第一

社长手记丨国泰君安为何不争第一

社长手记丨国泰君安为何不争第一
戳这里,下载e公司APP锁定上市公司实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