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日本车出口中国和美国竟真有配置猫腻
《揭秘日本车出口中国和美国竟真有配置猫腻》系傻大方资讯网小编转载,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要明晰一个概念就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汽车产品的需求和标准都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即使是同一款车售往不同地区的版本存在很多差异。这一点不仅是日韩系品牌,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全球化的汽车生产商来说都是一样的,欧美品牌自然也不例外。
为何大家普遍认为日本车在国内和欧美地区安全性反差巨大或者说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产品标准远低于美国?
大家对于日系车的安全事故事件更为敏感或者说是我们因为一些特殊情绪更倾向于默认日本销往我们中国的产品质量有问题,不可信。在这基础之上,加上早期的日系车铁皮薄像纸糊的,偷工减料,开起来轻飘飘的这类观念。包括凯美瑞的刹车召回事件,思域的断轴事件等等,还有类似于“一个丰田老员工的自白”这类经典的病毒文章的传播,日系车不安全的罪名算是坐实了。
再一说日系车在海外一些严苛碰撞测试中取得了如何好的成绩。社交网络上就会出现各种经典的照片比如自行车把日本品牌车保险杠戳一窟窿的,大众车跟日本车撞后大众车没事,日本车惨不忍睹的,还有车祸后断成两截的这种。相信大家如果关注这些对这类照片也是很熟悉的。
事实上大众,别克,奥迪,奔驰几乎所有品牌都因为刹车系统的问题召回过,日系车只是沧海一粟。至于碰撞事故的照片,事故的速度角度都不得而知,想挑选出这样的照片轻而易举。像碰撞后变成两截的这种情况我想说随便在外文网站上搜索,不止是日系品牌,美系德系甚至是顶级豪车都能搜出来一大堆,只是我们更愿意选择性的相信日本车有问题,汽车这么个由上万个零件组成的精密机械,不出故障是不可能的。所以谁也别说谁,大家问题都不少。
市场需求不同导致产品差异
最后问题回到日系车对各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标准上,日本作为世界汽车出口大国,出口到各个国家地区的车型款式版本自然多种多样,为了确保在当地市场有足够的竞争力就必须要对产品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这个问题我在上次中国特供车的话题里也讲过。比如美国人最看重车辆的安全性能和动力性,车企就会在安全性配置上做更多的文章。
注重动力和行驶品质,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在国内排量 2.0L 的普通日系轿车在美国搭载的都是 3.0L 甚至 3.5L 的 V6 发动机。国内消费者相比起来更注重的是座椅是不是真皮的,座椅加热座椅通风有没有,天窗是不是全景的,大灯是不是 LED 的,配置厚道不厚道所以厂商销往中国的版本大多在舒适性,科技性配置上是非常领先的。
消费者最看重什么就在什么上做文章,这跟日系没关系,跟韩系没关系,包括欧美品牌在内全世界都是这么做的,一切都是商业行为,厂商卖车最根本的目的是挣钱啊,消费者想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不这么做的厂商也有,要么连年亏损要么干脆退市再见了。
一辆车的成本就那么多,你想把钱花在这里,哪里就得简配。比如很多入门豪华车在美国座椅还是布的,在我们国家大家肯定不买账。同理,说一些日系车简配后防撞梁的问题,因为我们国家法规没有强制要求安装后防撞梁,所以一些车企会把这部分钱省下来弄点别的吸引眼球的配置来获得更好的市场表现,很多人买回去发现这个问题就觉得自己上当受骗,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体系标准不够完善导致的。
关于碰撞测试刷榜的问题
最后说说争议比较大的碰撞试验刷榜现象,为什么在美国刷榜的总是日韩系车,在欧洲则是欧系品牌比较多比如雷诺,沃尔沃这种。这个是跟各个市场品牌占有率有关的,比如在欧洲,日韩系品牌卖的相对少一些,拿去测试的车型也就少很多,自然是被品类丰富的欧系品牌刷榜,在北美情况就完全颠倒了,道理是一样的。
从我们国家的 C-NCAP 碰撞试验来看,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日系品牌整体都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并没有比欧美品牌的安全性表现更差,由此看来虽然国内跟欧美的日系车很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车身结构,材质用料等方面都是差不太多的。
汽车跟其他产品一样都是流通的商品而已,而厂家的种种行为也都是商业手段,对待这些问题我们没必要加入太多的感情色彩。也希望大家都能有个理性的判断不要听风就是雨,将哪一类型的车就一竿子打死,多换换角度思考问题才是明智的做法。
- 日本网民热议:中日韩三国纸币对比,哪个国家的最好看?
- 日本学者对中美贸易冲突的真实看法
- 一位股市天才首次揭秘:价值千万的MACD战法,背熟天天涨停板!
- 日本调查:哪一瞬间让你决定马上分手?
- 日本凭什么敢侵略我国?理由有三个,毛主席曾用一语便将其点破
- 房聊揭秘武汉房产美腻小姐姐的销冠之路
- 新干线杀人事件引发深思:日本铁路为什么不安检?
- 演员蒋劲夫日本求学被曝出柜,网友“你这玩笑开大了,吓死宝宝了
- 揭秘:军官什么级别可以配“生活秘书”? 不是谁都能配
- CF40:日本学者对中美贸易冲突的真实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