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鲜明地支持早恋

傻大方小编提示您本文标题是:旗帜鲜明地支持早恋。来源是虎嗅网。

旗帜鲜明地支持早恋。支持|早婚|视觉中国|几十年|青少年|早恋---


支持|早婚|视觉中国|几十年|青少年|早恋---

旗帜鲜明地支持早恋

早恋,是每个家长心中的一根刺。

小时候告诉我们,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早恋会让成绩一落千丈。到了青春期,不许我们好好打扮,没人追求最好。上了大学,还是要艰苦朴素为主,也可以找个对象,但一定要同城,和我们一个区就再好不过了。

转眼快要毕业,听妈妈的话长大的小孩们,缺乏和异性交往的经验,焦虑不知如何是好。而妈妈们开始疯狂催婚,仿佛天上就能掉下个好对象,稳定工作、有房有车、一年抱俩。

既然这么着急,中国家长又为什么忌惮早恋?早恋对青少年的那些危害真的靠谱吗?

早恋这个词很混蛋

要研究恐惧的原因,不如先了解一下,早恋,到底是怎么来的?

支持|早婚|视觉中国|几十年|青少年|早恋---

旗帜鲜明地支持早恋2012年8月30日,上海,一对身着校服的学生情侣依偎在一起 / 视觉中国

首先,“早恋”是个中国特色的人为概念。查阅其他国家的相关文献,至多只有“puppy love”,“first love”的说法,重点在于研究青少年恋爱的现象:随着青春期发育,青少年萌发爱意是人的本能,因此既然已经发生了恋爱,就不能称之为早。并且他们的研究认为,青春期恋爱是一种需要培养的个人技能,而不是一种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早恋其实也是个新词。最早大面积出现,是在70年代号召禁止大学生早恋的学术论文里。虽然在今天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在当时跟今天禁止中学生早恋的思路如出一辙:早恋耽误学业、滋生个人享乐主义、影响年轻人投身于国家建设。

即便到了90年代,对大学生早恋依然严打严查,谈恋爱的不能当干部,不能评先进,被发现了还得挨处分。最可怕的是,为了禁止大学生恋爱,学校在毕业分配时甚至会刻意地把情侣分配到不同的省市。

支持|早婚|视觉中国|几十年|青少年|早恋---

旗帜鲜明地支持早恋直到2009年南京林业大学仍有戴着红袖章的学生四处巡视,一旦发现校园情侣的过分亲昵行为就及时上前提醒、制止 / 视觉中国

很多人认为,当时禁止大学生早恋,是因为那时候中国的青少年发育晚,所以即便上了大学,也还都是乳臭未干的小孩子,现在的小孩发育早了,所以禁止早恋提前到了中学。

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原因。随着营养逐渐改善,相比几十年前中国青少年的发育时间确实提前了。1985年-2000年15年间,中国女生的月经初潮平均年龄每10年提前2.5个月~4.6个月。根据2013年中华医学会的调查,中国女孩的初潮年龄比十年前提前了0.81岁。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青少年开始发育的时间相差不到1年,并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当时连大学生也要禁止早恋,因为真正的原因并不在青少年发育的迟缓。

支持|早婚|视觉中国|几十年|青少年|早恋---

旗帜鲜明地支持早恋2014年5月20日,山东日照大学城宿舍区上演了一幕求爱告白,这在4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 视觉中国

40年前提出“禁止早恋”的真正目的是控制人口,而且不止是针对大学生,早恋针对地是全体低于法定结婚年龄的中国人,换言之,没到法定年龄(男性22岁女性20岁)的都属于“早恋”。

1987年江苏省人口普查办公室曾出具过一份报告,15~19岁组育龄妇女生育子女占全部出生人数的比例由1980年的0.94%上升至1986年的4.78%,同时,该组育龄妇女生育率由2.7%增至14.62%(已标化),增加了近4倍多。据此江苏省人口办公室推算,1986年全省约有8.5万婴儿是因为早婚带来的。

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最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究竟为什么这么多人早婚早育?

江苏省人口普查办公室调查了唯宁、宿迁、滨海等苏北三县238名早婚妇女,发现因家庭困难、为了钱嫁人的占比34.62%,因为农村早婚早育的落后习俗、为了解决儿子婚姻困难牺牲女儿利益的占比40.29%,被迫早婚早育的少女加起来共占74.91%,真正因为自由恋爱促使结婚的只有24.73%。

支持|早婚|视觉中国|几十年|青少年|早恋---

旗帜鲜明地支持早恋2014年云南勐拉乡,16岁的小美和她的两个孩子坐在床上 / 视觉中国

经济落后、文化愚昧才是中国农村妇女早婚早育最主要的原因。在80年代计划生育、人口控制的高峰期,靠漫长的经济发展、逐渐纠正中国农村落后的婚恋观念,显然是低效的,延续计划生育、强制堕胎的手段,棒打鸳鸯、严禁早恋更符合一贯的作风。

时至今日,计划生育的时代已经终结,人口红利殆尽,鼓励生二胎的眼看着即将到来,但早恋一词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家长们依然在用几十年前的一套说辞,限制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现代知识的青少年,不要像落后的农村妇女一样,为了钱、为了身体残疾的父母、为了自己兄弟能娶一个好媳妇,而早恋早婚早育。

这显然是荒诞的。早恋,这么一个稀里糊涂的概念,又到底是怎么样成了每个中国家长心里绷紧的那根弦的呢?

早恋和学习好差没关系

在很多中国家长眼中,考上大学才能有好工作,才能成功,寒窗十年就是为了考大学,他们忌惮早恋,最在意的就是早恋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每日不思进取只思春,约会打啵压马路。

但事实并非如此,早恋影响学习这件事,基本只是家长们的脑内剧场。

首先,在新时代的少年们眼里,早恋并不是什么禁忌,大多数中学生对早恋司空见惯。在华中师大所调查的207名中学生中,支持早恋并认为是青春期正常需要的约24.2%,羡慕早恋的约12.6%,持无所谓态度的约46.9%。觉得早恋也就那么回事儿的少男少女们,自然也不会早早给自己戴上爱到海枯石烂的枷锁。近半数的中学生对于自己的恋爱关系都很佛,“顺其自然”成了概括爱情期待的重要关键词。

支持|早婚|视觉中国|几十年|青少年|早恋---

旗帜鲜明地支持早恋2004年12月05日,贵阳,中学生情侣街头拥吻 / 视觉中国

无法忽略的另一点是,不管家长们怎么反对,早恋已经普遍发生了。根据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于14~17岁的青少年进行的调查,有50%的少男和35%的少女,已经爱上过一个异性,目前有确定恋人的,在少男和少女中都占14%。此外,还有33%的少男和29.1%的少女已经有过单相思的经历;29%的少男和24%的少女已经经历过了失恋。

那么按照家长们的逻辑,恨不得班上一半的男孩都是不好好学习谈恋爱的坏孩子,那三分之一的女孩们都很可能是没什么出息的小太妹了。

神奇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的调查结果正好与家长们的预设相反,早恋这件小事,在好学生中发生的概率(17.5%)与在所谓差生间的概率(19.5%)没有太大差距,当然也包括那些成绩中不溜秋的(15%)。

支持|早婚|视觉中国|几十年|青少年|早恋---

旗帜鲜明地支持早恋2010年9月10日,吉林市松花江畔一对青少年情侣 / 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早恋和最后的成绩好像也没什么关系。美国学者针对恋爱中的中学生们搞了次追踪,和那些没恋爱的一起对比,在高中录取率和大学录取率两个方面,二者间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计。

想来这也不难理解,在中学这个阶段,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过着三年高考、五年模拟的单调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少男少女间强烈的性吸引力可不是来自于有房无贷,工作稳定,甚至也不是长得好不好看。

按华中师大的调查,颜值这玩意儿在中学生选择异性的因素里只能排个第二,而学习成绩优秀和智商高这两点,在中学生选择恋人的标准里占了将近40%,社会残酷,学习不好,连追妹子都输在起跑线。这反倒说明,成绩差,你连早恋的资格都没有。

扭曲的早恋,扭曲的性

中国家长视早恋为洪水猛兽,最终极的担忧是早恋带来的性行为。根据卫计委的统计数据,中国每年至少有1300万的人流手术,而其中未成年少女至少有325万人。这么多流产的未成年少女怎么来的?

首先要界定的是,青少年时期到底该不该发生性行为。

支持|早婚|视觉中国|几十年|青少年|早恋---

旗帜鲜明地支持早恋2006年9月16日,北京,在街头拥吻的中学生 / 视觉中国

中国14~16岁中真实经历过性行为的男生占13%,女生占8%。相比欧美国家,单说15岁少男少女有过性行为的比例都在20%以上,英国甚至达到将近40%,中国青少年的性行为比例并没有高到令人发指。

欧美国家的父母和咱中国爸妈想的一样,都不太赞成过早发生性行为。在美国,只有6%的父母认为14~16岁青少年发生性行为不是一件错事。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确实心理发育不够成熟,难以承担在发生性关系之后的种种情感变化。当然,更令人担心的是一系列青少年危险的性行为,因为避孕不当导致的怀孕,因为滥交导致的性病等等。

但是,早恋和危险的性行为真的直接相关么?两者是不直接挂钩的,尤其是在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在15岁和16岁爱上异性的少女,其性行为的发生可能性才增加5.8倍,这是少女最可能发生性行为的年龄段;而14岁和17岁--少女太不成熟或者过于成熟,反而降低了性行为的几率。

对于少男,人们最害怕的是,他们一旦开始早恋,就会身不由己地跨上发生性行为的“直通车”。可是报告却发现了相反的情况:稳定专一的恋爱关系,反而是降低了他们性行为的概率。那些异性交往的知识越多、越喜欢谈论爱情(而不是谈性)、曾经爱上仅仅一个异性、仅仅是单相思的男孩,越不会在这个阶段发生性行为。

支持|早婚|视觉中国|几十年|青少年|早恋---

旗帜鲜明地支持早恋上海中山公园里的中学生情侣 / 视觉中国

专一的态度、爱人的能力、负责的恋爱关系,反倒是很多中国单身到毕业、毕业就结婚的成年人,根本没有体会过的爱情滋味。

说白了,父母们应该担忧的不是早恋和性行为本身,而是中国青少年接受的性教育远远落后于他们的动手能力,根本意识不到什么是“危险的性行为”。

性教育才是目前防止危险性行为最有效的方式。一项关于83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性教育效果的报告中显示,三分之二的危险性行为都可以通过性教育规避。

事实上,大部分中国父母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性科学知识,而且对于在家庭和学校开展性教育持有开放态度,但85%家长自称没有对孩子进行过性教育。中国家长们还处在床头柜里的避孕套被发现,骗孩子是小气球的阶段,怎么能指望他们讲清楚如何避孕,怎样安全性行为呢?

支持|早婚|视觉中国|几十年|青少年|早恋---

旗帜鲜明地支持早恋温州沙城高级中学不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异性,为了防止早恋,让男女学生分层就餐 / 视觉中国

让我们再回到潘绥铭教授关于14~17岁少年的调查,作为最有可能意外怀孕的受害者,只有5.1%的少女曾经在学校听到过避孕知识,而不知道什么是怀孕的却有8.8%。与此同时,在学校听过避孕知识的少男也只有6.0%,还有11.2%看不懂“避孕”这个词。

到这里,中国家长们恐惧早恋的原因终于清晰了起来。这是出于一种“未雨绸缪”的保护欲,更准确的说,是一种“我也弄不懂这是什么,总之你别做”的懒惰教育。

很难说,信奉“早恋等于怀孕”的父母,和相信“接吻就会怀孕”的人,哪一个更荒谬,哪一个更无知。

参考文献:

[1]潘绥铭, 黄盈盈. 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2]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黄盈盈潘绥铭. 析“早恋恐慌”症[N]. 中国青年报.

[3]杨鹤鸣. 中学生早恋中的原始动机[J]. 中国性科学, 2011(09):34-37.

[4]Co-China周刊185期:中国人的性之变[J].

[5]潘绥铭, 侯荣庭. 弥散与炫彩:后革命的性化时代[J]. 社会学评论, 2013(05):12-21.

[6]施旖旎. 早恋的话语空间研究:1979-2015[J]. 中国青年研究, 2016(09):44-49.

[7]钱燕. 中学生早恋现状的调查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12.

[8]刁思娜. 初中生早恋现象的调查与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9]李阳, 王菲, 刘艳. “早恋”概念的新认识[J]. 中国性科学, 2007, 16(1):33-34.

[10]王曦影, 王怡然. 新世纪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J]. 青年研究, 2012(2):48-57.

[11]闵乐夫. [“如何面对中学生早恋问题”的讨论] 对“早恋”的再认识及教育对策(上)[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2(1).

[12]黄盈盈, 潘绥铭. 早恋,不等于早发性行为[J]. 百科知识, 2013(3):51-52.

[13]施旖旎. 早恋的话语空间研究:1979-2015[J]. 中国青年研究, 2016(9):44-49.

[14]杨鹤鸣. 中学生早恋中的原始动机[J]. 中国性科学, 2011, 20(9):34-37.

[15]刘文利, 卡罗琳·爱德华兹. 城市父母对青少年子女性教育知识和态度的调查[J]. 中国青年研究, 2007, 2007(5):48-52.

[16]刘文利. 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历史回顾和发展概述[J]. 中国青年研究, 2008(12):9-12.

[17]Peggy C. Giordano, Kenyatta D. Phelps, Wendy D. Manning, Monica A. Longmore,Adolesc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Social Science Research,Volume 37,Issue 1,2008,Pages 37-54,

[18]"Not wrong" - public attitudes about sexual morality.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