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 燕南园52号,小楼驻深情

风物 | 燕南园52号,小楼驻深情

编者按

一栋二层小楼伫立在燕南园东北处,静看路上行人步履匆匆。小楼的北面爬满了青藤,绿叶掩映下,两块写有“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和“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的牌子偶尔吸引路人的注意。



这里是燕南园52号。我们若能获取这座建筑的记忆,定会看到大师孜孜不倦的身影。



风物 | 燕南园52号,小楼驻深情



风物 | 燕南园52号,小楼驻深情

燕南园52号



中国物理化学奠基人之一的黄子卿,曾是这里的一位居住者。



黄子卿于1900年1月2日出生于广东梅县。他的外祖父和舅父学识渊博,黄子卿自幼受其影响,热爱读书。儿时接受的私塾教育,使他熟读古籍经典,也给了他很好的启蒙。



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子卿在数理方面的才华渐渐显露。



他在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留美预备班,并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25年,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但由于经济来源问题,他于1927终止了在美国的学习,回国从事研究工作。



风物 | 燕南园52号,小楼驻深情



1934年,黄子卿再度漂洋过海,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跟随热力学家贝蒂进行的热力学温标的实验研究。这项研究较前人工作需要更高的精确度,因此实验者不仅要投入相当的精力,更需要做到足够细致与耐心。黄子卿将自己整日关在实验室中,对实验中的各种因素进行严格的评估与处理,最终测得了更为精确的水的三相点温度。





这项研究工作也是黄子卿博士论文的一部分,他于1935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准备回国任教。



风物 | 燕南园52号,小楼驻深情



当时的社会局势远不如大学校园和实验室里那样安宁。时值日本全面侵华前夕,中国就如同巨浪上岌岌可危的一叶扁舟,有识之士早已从殷殷雷声中预见了暴风雨的到来。留在相对安全的美国,享受更先进的科研条件,自然是更为“稳妥而明智的选择”。





黄子卿却丝毫没有留下来的念头



第二次,黄子卿在赴美深造后返回了祖国。



风物 | 燕南园52号,小楼驻深情



抗战时期,全国上下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象牙塔中的师生也不例外。



西南联大成立后,尽管各种条件大不如从前,但黄子卿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丝毫没有懈怠,也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对学生放宽要求。



据学生回忆,他为化学系三年级学生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平时要求高、考试监考严格,分数超过80分者都在少数。



在西南联大时,黄子卿自己的生活十分拮据,甚至因为负担不起车费只能步行一个多小时回家,但他从未考虑过放弃教职去从政或经商。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当今吏治腐败,我绝不去做官,也不打算弃学经商。教育界虽清苦,却是儿尽责之处也。”



风物 | 燕南园52号,小楼驻深情



三十多年前,黄子卿先生逝世时,原西南联大经济系教授李云青为他撰写了这样的挽联:

天大事总如斯,尽他芸案萤窗,只赢得数卷残书,几茎华发;

昆明居大不易,值此米珠薪桂,但愿能半年克敌,一路还乡。





1948年,黄子卿第三次赴美深造,在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卡尔·鲍林从事研究工作。当时国内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在繁忙的研究工作之余,黄子卿一直通过广播报纸了解国内的局势。



鲍林曾劝他把家人接过来,留在美国安心做研究。他毅然拒绝:“我是中国人,我的家在中国,我一定要回去。”



北平和平解放后,他赶在美国对中国留学人员采取措施前回到了祖国。



风物 | 燕南园52号,小楼驻深情



黄子卿在晚年曾谈起这些经历,“有两次机会可以留在美国而未留,当然自己也有损失,以美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留下来做研究也许会做出更杰出的成果,但自己并不后悔,

因为国家是需要我们这样的人为她出力的

。”





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黄子卿到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担任主任。他的家搬到了燕南园52号,他的身影从此印在了小楼的记忆中,直至他于1982年离开人世。



风物 | 燕南园52号,小楼驻深情

燕南园



曾经居住在这里的,还有语言学家林焘、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罗志如教授



随着岁月在楼前小院里寥落,如今的小楼已不见这些大师的身影。



冬去春来,墙上的青藤将再一次倾泻绿意,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在为楼前花木驻足的同时,或许还能感受到大师们精神的魅力。



风物 | 燕南园52号,小楼驻深情







文字:陈立雪

责编:谭诗颖

参考: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网站

排版:闫凤玲

风物 | 燕南园52号,小楼驻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