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京赏梅胜地不是梅花山而是梅花坞
小编用尽了洪荒之力,明代南京赏梅胜地不是梅花山而是梅花坞 的全部内容都在这里了,拿走不谢!
正文开始:
□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于峰
眼下正是赏梅的大好季节,沐浴着春风,梅花吐蕊,灿然如锦,宛若云霞。南京人都知道,紫金山的梅花山、雨花台的梅岗、城西的古林公园、溧水的傅家边是如今的南京赏梅胜地。其实,历史上南京还有多处赏梅的绝佳去处,那些梅林同样千姿百态,流香溢彩。清代著名文学家龚自珍在游览南京龙蟠里赏梅胜地后,还写出了著名的散文名篇《病梅馆记》。
城西龙蟠里曾是赏梅胜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这是龚自珍代表作《病梅馆记》开头的话。清代语境中的“江宁”,就是指现在的南京,由此可见,“江宁之龙蟠”和苏州邓尉香雪海梅林、杭州西溪梅林一样,都是当时名闻全国的赏梅佳处。“江宁之龙蟠”又是哪里呢?专家告诉记者,这个“龙蟠”,是指南京城西的“龙蟠里”。
如今的龙蟠里,已经找不到多少梅树了,但在地方史志笔记中,还能找到对龙蟠里梅花的记载。《石城山志》载:“盋山,山以形似得名。清道光中,陶文毅公澍改盋为博,置园于此,倚石为台,冠屋其上……园中江梅百株,磴道左右有古松四,夭矫腾孥。”
南京文史学者杨松涛介绍,清道光年间,名臣陶澍任两江总督时,在龙蟠里一带植梅树百余株,使这里成为南京城西赏梅佳处。文人张汝南《江南好辞》中写道:“江南好,高阁丽馀霞,一石嶙峋蹲虎豹,四松蜿蜒化龙蛇,百本种梅花”,正是描绘那里的梅林胜景。
清道光二十年(1840),49岁的龚自珍从苏州专程来到南京,盘桓数月,曾在龙蟠里附近盋山之麓的四松庵住过一段时间,对龙蟠里梅花很是熟悉,还养过龙蟠里乡民培植的盆景梅花。离开南京后,他撰写了著名的散文《病梅馆记》,文中以“梅”喻指人才,从“病梅”的生产、流行,直指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对人才的压抑,表达了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
明代紫金山的“梅花坞”最火
梅花山是紫金山最主要的赏梅胜地,不过,据研究者考证,梅花山是民国时才形成梅林的。文史研究者朱炳贵告诉记者,明代紫金山赏梅的绝佳去处,并不在梅花山,而在灵谷寺东南侧的梅花坞。明万历时国子监祭酒冯梦祯在《灵谷寺探梅记》中描述了梅花坞的方位:“越灵谷而东二里许,北行百步达梅花下。”可见,梅花坞在如今钟山体育运动公园北面的东洼子村、西洼子村一带。
梅花坞在繁盛时期,“尽一坞皆梅花,参差错落不下千株”。朱炳贵介绍,明清时,南京人到灵谷寺梅花坞赏梅和今人去梅花山一样,都是流行的习俗。明末清初小说《玉娇梨》中的一段文字描绘了这一社会生活图景:“这灵谷寺看梅是金陵第一胜景,近寺数里皆有梅花,或红或白,一路冷香扑鼻,寺中几株绿萼更是茂盛,到春初开时,诗人游客无数。”每到春天,从朝阳门(今中山门)往灵谷寺梅花坞的道路上,文人雅客或背着酒壶,或担着茶具,市井细民呼朋唤友,歌呼吟啸,齐向梅花坞涌去。
明代南京著名文人顾起元写诗盛赞梅花坞的美景:“韦曲烟花此坞稀,即看琼树满山扉。绝怜照水千株出,只恐临风一片飞。雪态淡摇双玉佩,天香深护六铢衣。春光骀荡人皆醉,坐惜繁英瞑未归。”可惜的是,清代以后,由于战火摧残,梅花坞渐渐凋敝,“吉祥干老花放迟,灵谷村深树已残”,这处赏梅胜地最终完全消失。
- 海龙燃油宝功效4000公里行车实验完成南京站测试
- 很快就能坐地铁出南京啦!
- 8月南京新房价格环比持平! 二手房价格涨了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意琴去世
- 助力创新名城建设南京市质量提升联盟成立
- 南京首家“硅巷”在秦淮正式启航
- 女主播调侃南京大屠杀被封 仍获粉丝狂刷礼物
- “南京博物院故宫馆”已定名 将展陈故宫南迁文物
- 南京民警制服嫌疑人后发现自己被割喉
- 南京司机智斗醉酒持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