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批媒体给河南人东北人“扣帽子”

《人民日报批媒体给河南人东北人“扣帽子”》是由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倾情呈现给您的。

正文开始:





前不久,一则题为“皮草女因多花两块钱闹停公交‘碰瓷’民警”的视频出现在各大新闻网站。视频中,一辆福建泉州的公交车上,一名身穿粉红皮草上衣的女乘客因车费问题当场大闹。不少网友对该乘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了批评,但留言中也夹杂着一些令人尴尬的内容,比如:“别以为穿得起皮草就多了不起!”“穿皮草的素质还不如东北人!”





曾几何时,关于“东北人”的各种段子不仅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也为不少网络媒体所热衷。在这些段子里,“东北人”的形象被恶搞得夸张、负面和可笑。一时间,“东北人”仿佛成了任人信手拈来的笑料。





有心人一定记得,其实早在“东北人”之前,“河南人”就沦为上一拨被嘲讽的对象。几年前,人们提起“河南人”,似乎就代表着不忠厚、不老实,不少网络媒体也出现过许多类似的段子和文章。以偏概全的偏激和成见,给“河南人”“东北人”贴上了莫须有的标签。





如果说“河南人”“东北人”反映出的还只是长期存在的地域歧视问题,那么近期以来,一些网络平台和媒体上频频出现的、给某种个体行为扣上群体“帽子”的事件,则越来越多。比如在这则题为“皮草女”的视频中,网络媒体之所以强调“皮草”二字,想必是为了强调这位女乘客的财富背景,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穿“皮草”是有钱人的象征。于是,不少网友果真掉进了网络媒体设置的文字陷阱,对不文明行为的批评转而变为对“皮草加身”的攻击。在这种被扭曲的逻辑下,“皮草女”代表有钱人,“皮草女”不文明意味着有钱人素质低,对个体行为的批判演变成对某一类人、某个群体的非理性指责。





媒体是社会情绪的放大器,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交织,舆论环境复杂,媒体上出现的一字一句一个画面,都可能将公众情绪和社会心态引向未知的深渊,带来严重的后果。网络空间引发的矛盾,可能直接导致线下真实社会的不安定。客观报道、真实呈现,是媒体自诞生以来就负有的使命,在网络空前发达的今天,客观真实尤为重要。





就拿网络上流传甚广的“鄙视链”来说,一些人盲目地“鄙视”某个地域的人、某个行业的从业者、具有某种特征的群体,殊不知这种“鄙视”本身才是最无知、最情绪化的。媒体不但不应当在遣词造句中放大“鄙视”效应、激化社会矛盾,反而应该通过正面引导,帮助人们的认知和情感归于理性。别为了点击率、收视率瞎“扣帽子”制造话题,是媒体在今天必须恪守的基本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