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亲手毁掉孩子的爬藤路,这些“症状”千万要改掉!

《不想亲手毁掉孩子的爬藤路,这些“症状”千万要改掉!》是由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倾情呈现给您的。


正文开始:

今天,和大家聊聊留学中的

家长浮世绘

每天接受大量的留学咨询,不管是通过线上,还是线下,因此我们和各种类型的家长朋友们进行着沟通。于是发现,平时在工作、生活中多叱咤风云的家长,碰到了孩子这根软肋,有的时候也力不从心。

或许因为身处在许多矛盾夹击之下,家长们难以跳出来发现自己的种种表现,实际上是不利于孩子留学准备的,所以我们专门做了今天这一辑系列,从顾问角度为大家盘点一下我们在咨询中遇到的那些典型问题,家长们可以对照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些问题。

低龄阶段家长的表现

特指小学和初中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家长,多少已经有一些关于国际化教育方面的意识,但还是处在非常初步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表现是不知道学生什么阶段该做什么,心里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然而,家长其实对于自己孩子的实际定位和情况是非常模糊的。

不想亲手毁掉孩子的爬藤路,这些“症状”千万要改掉!

>

>

>

>

一些典型的问题和表现如下:

0

1

在咨询棒呆在线课程时,遇到不少低龄学生家长反复问我们:

“学生x年级,你们有什么合适课程/有什么学生能上的课?学生还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有没有可以推荐的夏令营或夏校?” 

这说明该类家长没有针对自己孩子的明确规划,只是因为学生到了这个年级,看到周围家长有一些“动作”,因此只能干着急,想着起码能先从形式上跟进。

0

2

另一种情况是,低龄家长在产生了国际化教育与送孩子去留学的意识之后,

自己并没有去搜索和了解第一手全面、专业国际教育以及留学信息的渠道和资源。

我们理解家长时间精力有限,所以寻求“捷径”的心情。不过在寻求大量留学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只管要,不管对不对,靠不靠谱。而且过早加入各种留学交流群,初中群,高中群,只要是留学相关信息群都要加入。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

在各个微信群里迷失了方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0

3

给学生报名暑期/寒假活动时,

过度

向高年级学生看齐

,担心学生和同龄人一起参加活动学不到东西。

问题就在于这种

挑选活动的方法,其实和自己孩子的实际年龄和实际基础难以匹配,后续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0

4

许多学生会在初中阶段决定出国/国内读大学,这时会有家长无比痛心的说,当初给学生选错了初中——课程太水/压力太大/没有出国氛围,而且不管哪一种初中都有家长抱怨,好像学生进了现在的初中,就无法顺利实现出国的愿望。

一味抱怨既定事实和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而不是想应该如何顺应现实,努力改变和提升学生自己

,这样对于爬藤百害而无一利。

0

5

孩子年龄在很小开始寻找申请顾问做规划时,提出的问题过于宏观(但都有代表性)。

比如:

? “我的孩子目前3年级,想请Brian老师分析一下未来的留学趋势,去美国读还是走国际课程更好?” 

? “小学生可以赴美留学吗?” 

? “我家小孩在上海上小学5年级,最终目标是上美国名校,请问是你们的意向客户吗?” 

? “孩子现在6年级、12岁,可以开始什么准备? ” 

? “我儿子初中,打算找上海的高中国际部,孩子理科和英文非常好,在美国读的小学,打算将来申请MIT,不知道你们的学生有去MIT的吗?在上海哪些高中有助于上MIT?因为我知道MIT很少招国内的学生。”

这些问题很空泛,甚至有些问法根本上是对于申请不了解,或者对于申请体系有错误的理解。

对于顾问来说,我们希望有更多针对孩子本人个性化的问题进行帮助,笼统的回答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孩子。

0

6

关心

孩子身份

是否会影响录取TOP大学。

在有

无绿卡和没绿卡问题上的过度纠结,其实也就是为了孩子寻找进入名校的“捷径”。但是所谓的“捷径”真的对孩子成长有益吗?

0

7

问针对美国留学比较适合的竞赛,孩子很小就被框定了竞赛路线。这种家长更知道孩子个人实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性。相对也是比较有方法的家长。

0

8

这个阶段的家长一方面想让孩子从小有竞争力,一方面想让孩子有快乐的童年,

心态时常矛盾

小学阶段就开始上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学生每天日程排满,缺少休息和娱乐。看很多“牛娃”案例,越看越焦虑,犹犹豫豫,不确定是否出国、去哪个国家、什么时候出国,未来的不确定性非常大。

但是,如果家长的心态没有摆好,那么在选择实际采取教育方式和要做什么的时候,也会出现

摇摆不定

的情况,这种反复可能影响到孩子的教育效果。

0

9

过于干涉孩子的教育,孩子缺乏自主思考的空间和选择的权利。

认为孩子这么小,不有什么有价值的想法,一切都是要家长来安排给孩子。但其实,孩子的特长、喜好其实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逐渐体现出来,家长所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特点。

10

进入初中的家长,逐步开始有为孩子择校和选校的压力:国际体系,国内普高或者是美高?功课变难,家长渐渐没办法自己辅导,四处寻求机构。匆忙地准备美高留学,没有提前做好申请准备。

高中阶段家长的表现

9-12年级的家长

不想亲手毁掉孩子的爬藤路,这些“症状”千万要改掉!

>

>

>

>

一些典型的问题和表现如下:

0

1

这个阶段的家长在相关知识方面随着前两年的熏陶,已经有所加深了。

比如知道了本科出国留学需要参加标化考试,做课外活动,培养孩子能力等,但是普遍来说,无论家长,还是孩子,主观能动性方面都有所缺乏,有强执行力的孩子凤毛麟角,不愿意亲力亲为,去专业官方的网站上搜索信息,而是希望顾问直接告诉他们:1,2,3怎么做?

但事实上,美国大学申请不是一个完全靠“套路”就能达成目标的机制,每个人个性化留学需求

都对应着不同的解决方案。

0

2

自我定位不清晰,多数是盲目地自信或者过高的自我定位和预期。

经常有家长说:“我的孩子之前参加了xxx活动,获得了xxx奖项,非常优秀,我觉得TA能稳进前20,常青藤?”

殊不知,竞争激烈的美本“大战”中,强手如林,同一水平的高手比比皆是,牛孩更是数不胜数。

自我分析太片面,不考虑大环境,不了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美本申请中,美国大学招生体系下他们希望招什么特性的孩子,这样的心态会导致一旦孩子没被录取就会受到极大的打击。这种过犹不及的处理方式,容易让自己和孩子都丧失心态和斗志。

当然同时,也有一些盲目不自信的学生,这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

0

3

对于“

含金量

”的迷思:含金量没有绝对!

对任何学生来说,没有“绝对”含金量高的项目、课程或者活动。

对于大多数情况来说,

寄希望活动能对申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不现实的。在这个体系下,要有足够的理性和留学知识做分析选择。

即使活动非常有含金量,也很难说一定会对于申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申请是一个这样一个过程:先要了解自我,兴趣在哪?再来看是否适合我?

当然,如果真的是很水的项目也是能比较容易地鉴别出来的,比如游学项目。

如何不走弯路,不浪费时间地让孩子参加到相对含金量高的活动呢?这里给出了几点建议

1)早做准备 ;

2)多做主动搜索了解 ;

3)清晰地指导自己要做什么;

4)学会多探索和尝试。

0

4

这个阶段的家长明显功利性增加!

因为时间变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这个时期会出现下列症状:耻于分享;由于分享棒呆相关文章,在“朋友圈”遭受其他家长的“攻击”;信息爆炸而焦虑,偏听偏信;比如别的机构统计了通过他们申请某活动/大学的

学生人数。但其实这样的统计非常有局限性。很多不明实情的家长会选择盲目相信这样缺乏科学性的数据,从而以“避开激烈竞争”为理由,做出很多不明智的决定。

0

5

等到咨询申请服务,开始做申请时,我们遇到很多以下这些家长类型,暴露出的问题引人忧虑: 

1)过于好奇其他棒呆学生的情况

录取了xxx名校的孩子,他们学术荣誉有哪些,标化成绩多少,是不是美高的还是啥体系的。棒呆对学生的隐私非常重视,如果回答不会公布学生个人情况,可能很多家长会不理解,说到:“XX机构都公布了,写的很详细,你们是保密机构吗,什么都不说。”

出于对学生隐私的保护,我们通常都会十分谨慎,而且申请美国名校横向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鼓励把每个学生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形成自己独特的申藤路径。

2)仅靠标化数据匹配学校

询问我们上一届录取了XX学校学生的标化、GPA是多少。

认为根据

标化分、托福分就估算出孩子能上多少排名的学校,这其实还是一种国内“高考式”的思维。

3)将注意力从孩子转移到顾问身上

留学咨询应该作为一个针对孩子信息相互交流和商讨的过程,但是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很多家长对于孩子情况透露甚少,忘记了学生的主要地位,宝贵的询问时间却用在了过于针对顾问展开的提问上:“最近两年是否有帮助过孩子申请到XXX大学(因为TA的孩子也去),录取战绩拿来看看,你们带出的这个学生标化、活动是怎么样的?”等等,忽略了适不适合才是选择顾问的最佳方式。

4)心态悲观

还没申请就问录的不好,能不能明年再申请今年被拒的学校。

家长觉得孩子录不上好学校,就开始关心Gap Year还是大学转学。

5)总是等待最后一刻

预留时间不足,申请环节总是紧盯最后提交时间。

如XX大学最晚什么时候提交,是北京时间吗,是零点吗。1月1日截止是指1月1日的零点还是1月1日晚上12点……文书在提交之后交是否可以等等。

6)关注点另类

关心招生官是否会看到学生登陆官网的次数?是否会关注在美高时家庭给高中学校的捐款?

7)焦虑到影响正常决策

很多家长在焦虑的时候很难冷静行动,在提交申请遇到障碍时,总是焦虑万分,忽略了研究对策,而是反复强调某校怎么提交不了申请,陷于情绪的掌控中。

8)过于纠结相同的问题

申请时就某一个问题反反复复确认,

常见的是问SAT 2是否能选择性送分,想要力求稳妥的心情很理解,但是过于纠结,过于焦虑反而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9)一开始就希望把握所有细节

申请一开始会问A学校的SAT送分问题,到问哪些学校要求送所有分数,到要不要作文分,问申请XX专业需要哪些SAT 2,接着就标化选择、时间安排开始纠结(临近申请了)。其实,细节过于庞杂,太寄希望于面面俱到,反而有时会削弱当下的行动力。

10)用“金钱”思维对待美本申请

很多家长会问:“你们包不包办代写文书?要进XX夏校(比如sumac),多少钱可以包我孩子被录。”美本申请不同于国内大学的机制,很多在中国可行的方式在美国大学却行不通,思路的转换非常重要。

11)打探价格

一些家长会问:“听说你们顾问申请费很贵的是真的吗? 麻烦发一下你们顾问的介绍和价格表。”

12)“中国式”思维类

你们有没有跟国外大学有什么联系/合作关系?能保证申请到Top的学校吗?参加什么活动可以进Top学校?

13)限定孩子专业类

纠结于孩子选什么专业、而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纯考虑未来就业会不会好。但是家长说要孩子选得专业也无非是“经济”“会计”“金融”这些非常“大陆”的专业,观念老旧。殊不知,在申请时竞争异常激烈,增加难度,加之未来的就业好不好完全也是不能保证的。因为不去考虑时代的发展或者求职市场的需求,反而因为竞争大而更难找到工作,因为供大于求。

14)主观臆断孩子类

“我的孩子是理科生,因为他一直在参加理科竞赛。” “我的孩子从小理科一般,但是阅读写作能力强。典型文科的孩子。” 其实不应该以一个框框来限定住孩子,还有时间发展的孩子特别是9-10年级孩子,更应该鼓励孩子在各个学科都要去学习和投入,家长应该做好引导和鼓励。因为美国大学更喜欢“文理兼备”的孩子。

15)“牛娃”追随对比类

非常关注名校的成功案例,包括HYPS, 认为通过了解透彻地了解到“牛娃”的一切:GPA、标化分数、活动背景,以及申请到的学校和专业,就可以增加自己孩子进名校的概率,从而将自己孩子塑造成假想的“名校学生”那样,这样是行不通的。

更多信息可扫下方二维码关注棒呆留学微信公众号

不想亲手毁掉孩子的爬藤路,这些“症状”千万要改掉!

不想亲手毁掉孩子的爬藤路,这些“症状”千万要改掉!何猷君“最强大脑”碾压众学霸,赌王家教靠的是这四个字!

多伦多留学新生的第一封家书|勿念心安

吴亦凡荣登“超级碗”,留学美国,不知道“它”你就out了

有多少中国子女,需走过一段逃离之路,才能完成跟父母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