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丨“听课”与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听课”是全校教学工作的“重头戏”。每学期开学,从校长到教师,人手一本“听课记录册”,学校还会要求教师、中层、校长,每学期听课不能少于多少节。“听课”己经成了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监控、教研活动、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我们中国教育及学校的优势与特色。记得我在国外任教时,很少看到中国学校那种普遍式的互相“串门听课”。教授、老师都关着门,各讲各的,“老死不相往来”。系主任、校院长想听课,还得事先与老师打招呼,征得同意后才能进课堂。
细想我们中国学校能将“听课”作为我们教学中的“常态”,确是难能可贵,通过“听课”的方式使学校能帮助教师们不断改善提高教学水准,及时发现问题,也树立好典型并分享,确保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但“听课”除了这些明显实在的工具性效益,还有没有更深层的价值意义?其实,“听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构建一个合作性的“学习共同体”。真正的教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行为。好的教育与教学,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定是在人际间的互动交流中进行的。“听课”实际上就是教师同事间,校长、教导、主任与任课教师间的双向与多向的沟通交流。这种互动交流便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础。
这一基础的前提是参与“听课”的各方有一种“人格平等”意识,无论是推门听课的校长,还是被听课的新老师,其关系不应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状态。听课者不应仅是手握大权的“评判者”,更应是认真倾听的“参与分享者”,将自己视为在课堂与上课教师与学生共处时空的一个“学习伙伴”。
有了这种人格平等的参与意识,还要有一种多元认同、兼容包容的开放心态,一定不能将自己的教学模式、风格特色作为评判上课教师的唯一标准。“听课”是一个互动重构过程,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是教育人之间切磋交流、脑力激荡、情感分享、人际联结的过程。
“听课”的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工具性的效益层面,更要看作是师师、师生、全校上下共建学习共同体,塑造共同体所有成员间的认知及情感联结纽带的最好平台。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课堂是主阵地,课堂不仅是真实的教学发生地,也是所有学习共同体成员不断通过鲜化具体的实践行动过程,构建专业化的学术研讨及教育深层价值共识的基础。
所以,多听课是共同体成员凝聚力建设的最好抓手,一定能加深学习共同体內的合作互助意识及团队和谐度。
(本文作者系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
* 小编个人微信号:2432274540,对“第一教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技巧丨神奇的奇偶数
- 过年七天乐,打卡第三天!
- 北鼎教育祝大家狗年吉祥,万事如意
- 河北唐山市路南区引进省内优秀教育人才公告
- 新通教育携海外院校祝你新春大吉!
- 易观:2017年第4季度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交易规模达768.6亿元
- 环球教育十周年,送祝福换红包啦
- 春节聚会不要再找我了,我正在去成功的路上了!成功教育正月初四
- 狗年热点大换班!,节能环保、航天军工、文化教育和互联网经济
- “广东教育"给大家拜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