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丨课堂教学中的“恒量”与“变量”

教育随笔丨课堂教学中的“恒量”与“变量”

每次进教室听课,总会注意到课堂中的一些恒常不变的东西,也会发现每堂课上各种即时生成的新元素。这些“恒量”与“变量”元素的组合融汇,构成了我们课堂教学的“千姿百态”。

教育随笔丨课堂教学中的“恒量”与“变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什么是一个常规课堂中恒常不变的元素呢?

一是课堂的基本时空维度,如一节课的时间、每周的课时、上课的空间、班级的学生数、教材的内容及课纲的标准要求、还有任课教师己有的专业素养及个性特质。这是任何课堂教学中基本给定的“恒量”,这些“恒量”,一旦确定了,很难在短朝内作调整。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所要重点关注的,是“变量”元素。



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变量”元素呢?



学生的状态(态度、兴趣、专注度)、课堂的人际氛围(师生、生生之间情感沟通交流与分享合作)、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掌控、具体教学过程中各种自然生成与“偶然意外”。



好的课堂,就是要重点关注这些“变量”元素,尽可能地将这些“变量”调适为最佳状态,使这些“变量”元素形成良性地最佳组合,让好课堂成为我们教学的常态。



如学生的状态其实是任何有效课堂的出发点,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及实施,才能有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但同时,良好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又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內驱力,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的情感基础。

这些“变量”元素相互作用影响,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对每一个“变量“元素的调整优化,也会改善课堂的整体结构。



课堂“变量”元素中最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是课堂中的各种“自然生成”及超出教师教案、教学设计的“偶然意外”。

如何应对处理这些不在教师备课范围内、甚至可能超出课纲教材框架的学生认知点,是我们向开放多元课堂转型时会越来越经常碰到的问题。在给定的“恒常”教学时空中,能不能将这一“变量”有机整合,成为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这一“变量”元素的深度分析研究,也是我们课堂转型的重要课题。

以前我们传统的课堂模式,更多的是关注“恒量”元素,但现代和未来的课堂,应成为能整合包容各种“奇思妙想”、“偶然生成”的更有弹性的、非线性结构的学习与认知过程。

(本文作者系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

* 小编个人微信号:2432274540,对“第一教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随笔丨课堂教学中的“恒量”与“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