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牌照市场价炒到数亿 中国应力铲牌照产业土壤
强调铲除“牌照产业”土壤,不是不要审批,而是要摒除审批和监管中长期存在的忽冷忽热、畸轻畸重、一哄而起、一喝而散的各种随意行为。
近日与内地好友聊天时,谈到一些地方暂停了小贷公司设立审批、有二十几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被停掉,市场存量服务机构在逐渐减少,而保险公司获准设立数目自2017年以来几乎是寥若晨星。相对应的就是有关牌照”一照难求”,价格“一路看涨”。
小贷公司牌照价格上升,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已由数年前的几千万涨到现在的数亿甚至更多,如2017年12月25日,上市公司新力金融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海科融通100%股份,交易对价暂定约为23.9亿元。其他金融牌照的申请也都变得愈发不易,已有的牌照价格上涨也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因此,好友说中国有个“牌照产业”,因为投资于牌照的申请、交易的回报要远高于其他一些领域的回报。当然,这里所说的“牌照产业”并不指可计入GDP统计的产业,而是指在中国经济活动中所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
在中国,绝大部分金融资源掌握在获审批的金融机构手中,故这些机构的资源配置导向及配置方式既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结构及增长效率,又关系到金融风险的集聚程度、规模以及呈现方式。
如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7年11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总资产规模约244.44万亿元,而据网贷之家数据,截至2017年11月底,P2P网贷行业贷款余额仅为12007.45亿元,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及贷款规模比只是一个微小的比例。由这些数字不难看出:正式获牌照金融机构与此外的金融平台机构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及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金融牌照为何有价值?
中国是一个从沿用了多年前苏联经济管理模式走向市场经济方向的国家,规范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法律基础是大陆法系,几乎所有涉及公众服务的方面都奉行审批体制和机制,办学校、办幼儿园要审批,开医院、开诊所要审批,开设金融机构更有包括资本约束在内的多重设立审批要求,准入门槛变得更高。
而审批机构在具体审批时考虑提升市场竞争性及市场效率的成分并不会很多,反倒更多考虑的是所谓的市场布局、对市场的呵护及行政权力的运用。除了准入审批,审批机关还有对获牌照机构的日常经营监督和干预的权力。
牌照之所以有价值,一是因为有门槛壁垒;二是审批机关在牌照量上从来都是从紧控制;三是一旦进入获准领域就可分享因某些行政上的保护或呵护所带来的行业利益,更多地获得因市场竞争不足所带来的固有利益;四是可在一定条件下攫取某些市场资源为己所用。在申请与不申请间做比较,不申请的机会成本将会更大,因此获得牌照和交易牌照成为投资者聚焦的领域也再自然不过。而由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不足及存在着无限边际、无限潜力的特点,更会成为各种资本的群雄逐鹿之地,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金融资产规模急剧膨胀、金融业盈利规模已占中国全行业盈利一半以上的一方面制度原因。
中国金融为何会“脱实向虚”?
一个时期以来,金融业“脱实向虚”几乎是千夫所指,被断定为是酿成中国金融风险的重要源头。
所谓“脱实向虚”只是金融业活动的一种现象,金融机构参与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无非两种:一是对其他经济部门提供投融资服务,二是在金融体系内部不同组织间通过不同金融资产的交易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而金融行为都是对他方货币资产付出成本后的一段时间获利占用,故追求效率、追求收益最大化将永远是金融资源的根本动力和目标,中外概莫如此。
而中国金融业出现所谓“脱实向虚”问题,原因就要复杂一些。
一是过去多年我们一直把发展金融业当成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发展目标,近些年办金融越来越多成为众多企业体现经营实力的标志,但能提供的基本上都是同质化的服务,金融机构只能围绕一些中低端服务打转,获利的空间始终有限,因此金融机构不得不绞尽脑汁地寻求突破获利空间。
二是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出现了“应该实的不实”的产业现象,房地产业多年一枝独秀,成了社会资本竞相竞逐的领域,其他一些传统产业则逐渐成为资本的“弃儿”。
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实现产业升级,这些行业也逐渐变成金融机构眼中低效率、高风险行业,这也应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以提出要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深层次原因。受盈利指标、风险指标的考核约束,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也只能同其他资本一样,进入到那些所谓风险低、收益稳定的行业,比如房地产业。截至2017 年 6 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114.57 万亿元,房地产贷款余额则为 29.72 万亿元。
在近些年全球流动性泛滥、国内监管环境趋于松软、金融机构金融资源配置渠道难以拓宽的背景下,国内金融机构的确开始在金融体系内部玩起了钱生钱的游戏,而且还玩得花样百出、不亦乐乎,也使中国经济活动出现了“不该虚的过虚”的现象。
这些都说明,中国金融业出现“脱实向虚”问题,有些板子可以打到金融业身上,有些则不能把账算到金融业头上,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绝大部分金融资源是通过牌照获审批的那些金融机构配置完成的,而这些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不仅要考虑与产业导向相吻合,还要受到监管机构的监督和引导,因此更需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寻找原因,以求从根本上形成解决问题之道。
而从以往的金融机构监督管理经验上看,靠审批是批不出市场效率的,讲布局也未必能讲出市场安全,时紧时松、左摇右摆的产业监管政策常常更会埋下经济风险、金融风险的隐患。而那些带有极强功利目的获准进入市场的金融资本,会千方百计地绕过或突破监管羁绊,浑水摸鱼,伺机兴风作浪,对此类害群之马,监管机构若不能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其对行业、对市场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如何铲除“牌照产业”土壤?
综上所述,实际存在的“牌照产业”土壤不利于行业发展、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应通过优化完善制度、强化提升监管能力逐渐铲除产生“牌照产业”的土壤。强调铲除“牌照产业”土壤,不是不要审批,而是要摒除审批和监管中长期存在的忽冷忽热、畸轻畸重、一哄而起、一喝而散的各种随意行为。这不仅是解决当前金融业“脱实向虚”问题的需要,也是提升行业发展和市场效率的需要,更是未来熨平经济波动波幅的需要。
欲解决多年来在中国的一些领域存在的行业管理张弛无度、冷热无常的不正常现象,铲除所谓的"牌照产业"土壤,中国唯一能选择的路向就是扩大市场开放程度,持续、系统地提升行业的监管能力和水平。
监管机构首先要对所有申请方持一致的公平标准,只对市场欲进入者做资格审定把关,而不做其他的条件预设,对已进入者要实行一致的监督管理标准,而不再予以任何的关照和例外,要牢牢盯住核心监管区域可能发生的风险,一是严格防止不合格投资者成为获准牌照机构股东,防止股东不当干预机构经营,防止股东不当占用机构资源;二是要严控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等资本约束的红线,让优胜劣汰真正成为市场的运行规则,否则,谈什么控制金融风险、打破刚性兑付都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金融领域不仅要努力解决“脱实向虚”的问题,更要致力解决如何“向实”的问题,因为抑止了“向虚”问题不等于解决了“向实”问题,重点要解决中国金融业供给质量不高、金融市场效率不高的问题。
中国现已进入由要素推动经济增长向财富推动经济增长的转折时期,社会将更多地产生获得更经济、便捷金融服务的需要,产生个人、企业财富获得更好管理服务、扩大价值空间的需要,包括多币种、多产品、多市场、多地域的管理服务,产生自身的金融安排、金融交易风险能得到缓冲、化解的风险管理需要,产生存量资产的再资本化、有机放大资本效应的需要,产生尽快改善落后的投融资体系,弥补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短板的需要……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市场准入方面有所着力方能奏效,这应是监管者与投资者在未来数年共同努力走好的一盘大棋,也是推进中国金融业走向新的境界的重要一步。
而在当前处理存量金融风险、防范增量金融风险过程中,既要防止出现一刀切、发生“处理风险”的风险的状况,实现本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的目标,又要防止再度滋生“牌照产业”审批的土壤,好在中央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当成了今后三年的任务之一提了出来,而不是一件一时三刻就要完成的事。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征信圈?
征信 | 金融 | 科技 | 大数据 | 互联网 | 监管
征信里最懂金融,金融里最会科技,科技里最理解征信
个人微信:credit_in
- 从狗年望狗年--回首2006丙戌年香港金融大事记
- 开放与独到并存,供应链金融线上变革的挣扎与突破
- 央行最新报告:银行这类存款持续减少,互联网金融分流影响明显
- 全球金融企业一周重要动态(2018年2月10日-2018年2月16日)
- 揭秘最多美女出没的九大金融行业
- 三大央行即将轮番登场 下周金融市场恐掀狂风巨浪!
- 长文预警!深耕已是必然,金融科技从哪里来又将往何处去?
- 主力洗盘之对敲出货,五道口金融院长15年炒股经验总结!
- 春节理财看这些:极光金融、陆金所、宜人贷、唐小僧
- 【金狗旺财说智能】金融狗在狗年遇到阿法狗会不会狗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