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洁若:我为翻译而生

文洁若:我为翻译而生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意识流文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它被誉为20世纪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1990年至1994年萧乾和文洁若将其翻译成中文。

《尤利西斯》的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的巨著,凝结了萧乾和文洁若先生的心血,是他们在深厚的写作以及翻译积累的基础上历时四年翻译而成。该书内容博大且难懂,因此他们在书中做了20万字左右的注释,以方便读者阅读。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这2位杰出译者的故事。

文洁若:我为翻译而生

文洁若:我为翻译而生

萧乾:原名萧秉乾。生于北京。1930年考入辅仁大学英文系学习,

1931年任英文周刊《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文艺版主编,翻译和介绍中国文学作品。1942年入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当研究生,进行英国心理派小说研究。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然遍英伦,

1944年放弃剑桥学位,毅然担任起《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随军记者,成为当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

萧乾先生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主要著译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文洁若:我为翻译而生

文洁若:萧乾先生的夫人。贵州贵阳人,1927年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英语专业。曾任职于三联书店,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科编辑、编审,苏联东欧组编辑,外文部亚洲组日本文学翻译,中国翻译协会会员。

文洁若:我为翻译而生

文洁若:我为翻译而生

她与丈夫萧乾晚年合译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堪称文坛盛事。

文先生最早知道《尤利西斯》可以追溯到1934年,当她还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时,父亲带她到日本的书店,曾指着一套七卷本的《尤利西斯》对她说:日本人把这么难的书都翻译出来了。“到中文版出版,整整晚了六十年。”

文先生不无遗憾地说。正是这样一种情结,萧乾夫妇携手开始了《尤利西斯》的翻译工作,1994年4月全部译完。

文洁若:我为翻译而生

谈到萧乾及他们共同的事业,文先生满怀深情地说:“他文笔极佳。和萧乾结婚前,我靠勤奋认真获得社内同仁的获得好评;在他的影响下,我的文字也逐渐变得洒脱一些了。”回忆起二人晚年合译“天书”《尤利西斯》的情景,

文先生说:“那是我一生最快乐、最充实的四年。”当时,出版社原想找钱锺书先生翻译此书,钱老表示,八十衰翁接此工作,不啻自杀。后来出版社找到萧乾、文洁若两先生,萧先生亦感老迈,有些力不从心,

文先生却一口应承下来。她说:“我当时才六十多岁,有的是干劲儿。从此夫妇合作,在此后的四年时间里埋头苦干,破译天书。我负责译初稿,查资料,加注释,把好信这一关;萧先生负责加工润色,力求达和雅。

整整四年时间,两人日日伏案,有时一天工作长达十五六个小时,总算把这块别人不敢碰的硬骨头啃了下来。

文洁若:我为翻译而生

“与萧乾合作翻译《尤利西斯》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文洁若由衷地评价她与萧乾先生的译著。她还特别提到翻译中意识流的问题,怕读者不懂,但又不能妄加改动,

所以她和萧乾翻译的《尤利西斯》和原著一样厚,做了大量的注解,力求保证作品的质量。“不能把作品翻译的粗制滥造,不为钱,把好的作品对等翻译。”

文先生不愿随子女去美国过清闲日子。她体格健朗,文思敏捷,如今虽已年至耄耋,生活上仍事必躬亲,从不假手于人。她说:“生活中我没有别的兴趣,就喜欢翻译、写作,我就是为翻译而生的;没有人夸过我漂亮,

也没有人夸过我聪明,我取得的这一点成就,全靠我的勤奋。”

文洁若:我为翻译而生

文洁若:我为翻译而生

文洁若:我为翻译而生

直至今日,文先生仍每日埋头书案笔耕不辍。她说:“翻译是我一生最钟爱的事业,我准备工作到100岁,直至拿不动笔的那一天。”

(文章来自公众号“甲申同文翻译”,最终来源为“中国经济网”)

文洁若:我为翻译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