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动态】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周长的概念——记晋江市第二

近日,本学期三年段的同伴合作课开课啦!此次合作课由张丽娜老师、姚月理老师、张俊金老师三位老师对《什么是周长》进行同课异构教学。三位教师尽显个人魅力,给大家呈现了三堂风格迥异的常态课,呈现了不一样的精彩。

【教研动态】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周长的概念——记晋江市第二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新教材一节经典的概念教学课。本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在编排时先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这样安排贴近生活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认识周长的不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它不仅是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周长的基础,也是六年级学习圆的周长及与圆相关的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基础。

【教研动态】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周长的概念——记晋江市第二

但是这节课又是很难上的,因为概念如何内化是很难的。周长概念的本质是什么?蕴含着怎样的教学价值?如何让学生内化周长概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课前思考的,是我们上好课的基础。事实上,周长是研究一个平面图形的度量特征,是对“一维空间”(线)的度量。认识周长,首先要明确度量的对象,即图形的“边线”;然后再明确度量的长度,而在比较或度量长度时,有些可以用直尺直接度量,还有一些需要想办法把不能直接度量的转化为能直接度量的,其思想就是“化曲为直”。由此可见,周长概念本身是有层次,有内涵的。周长概念的内化就应该是可递进的、可转化的、可变化的

【教研动态】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周长的概念——记晋江市第二

结合三堂课,一二校区三四年段的老师们进行了精彩的评课。老师们认为:三位老师都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教研动态】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周长的概念——记晋江市第二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精心创设情境,学得有趣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三位老师在导入部分都创设了不同的学习情境来抓住学生的。第一节课丽娜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由跑操场一圈引起话题:三次的跑一圈,他跑的是操场的一圈吗?生动的动画演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跑操场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月理老师通过创设“笑笑描图形的本领”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描一描,初步建立“一周”的表象。俊金老师通过创设可爱的动物赛跑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利用孩子熟悉的直线跑道,唤醒孩子自由的生活经验,之后将直线跑道变成圆形的跑道,让孩子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跑道弯了,同时起点和终点重合,最终逐渐完善一周表象。学生投入其中,学得有趣。

三位老师的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形式活泼,轻松自然,但又没脱离对周长概念的学习,在具体、有效的学习情境中,踏踏实实地落实课标精神,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研动态】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周长的概念——记晋江市第二

2、适时因势利导,想得深入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三位老师虽设计不尽相同,但都实现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孩子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引导孩子理性地思考,到底什么是周长呢? “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桌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黑板面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长”等等,这样在孩子充分认识和感知的的基础上用数学语言加以概括,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第二次是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在充分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孩子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不同计算方法,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如丽娜老师让孩子测量三角形、圆形的各边并计算它们的周长。活动前先引发孩子思考:你会怎么得到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呢?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交流讨论,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指明了方向。月理老师通过让孩子测量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的各边并计算它们的周长。操作前,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哪个最长?孩子们进行了大胆地猜测,正因为有了不同的猜测,激发孩子们动手测量的欲望,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了动手操作。俊金老师也是让孩子测量三角形、圆形的各边并计算它们的周长。操作前,同样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最长?引发孩子进行大胆猜测并带着这样的猜测进行测量,完成这次飞跃。这样就为学生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环节环环相扣,建立模型 

这三位老师在教学中都做到了创设多个学习情境,注重体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在充分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测量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帮助孩子建立了数学模型。丽娜老师在这节课中,不断以“动手”促“动脑”,不断促进孩子们对周长深入体验。如描一描、指一指的操作;估一估、数一数的操作;尤其是同桌合作量一量的操作;这样不同程度的操作,促进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使学生对周长概念的体验逐渐深入、逐渐内化。月理老师的课逐步推进,体验有层次。先是描一描、摸一摸,让学生体验“一周”的含义;然后是是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让学生体验“周长”的含义。俊金老师的活动设计同样有层次,在处理教学素材上,他淡化了“面”的干扰,从线到面,突破难点,突出图形一周的长度信息,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助其在大脑中形成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长度之和的正确表象其实就是长长的一条线的长度,尽量做到 “线”“面”分离,通过摸一摸,描一描,数一数,测一测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强化、对比、分析中,感受周长的本质特征。

【教研动态】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周长的概念——记晋江市第二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设计,演绎着不一样的精彩!踏踏实实做教研,我们受益匪浅。

本期组稿:姚月理、张俊金、张丽娜

本期编辑:张舒萍





【教研动态】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周长的概念——记晋江市第二
晋江第二实验小学开放 分享 凝聚 传达微信号:jj2xsxd

【教研动态】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周长的概念——记晋江市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