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和信用,如何真正理解这个困扰经济学家的世纪难题?( 五 )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无论学术界、业界,还是监管部门,都直接感受到了信用的重要性,在危机之前,企业、政府和个人都在大规模借债加杠杆,整个金融危机直观地看,就是债务危机。但是,回顾前面的经济与金融关系分析的传统,理论上,货币与信用的基本理论问题仍然没有清晰地解释。

关于货币和信用的关系,真的很困难。我举几个例子。比如黄达先生主编《金融学》,在讨论大纲时候我曾提过,教材当中能不能把货币和信用关系梳理一下,黄老师说这个问题过于复杂,暂时不碰,态度还是很严谨的。蒙代尔先生好多年前在人民大学做客座教授,也跟他请教过这个问题,他想了想,说是一回事,老实说,这不是一个让人满意的解释。

托宾教授写过一本书,《货币、信用与资本》(Money,Credit,and Capital),书中没有明确的解释这三个概念,但通观全书,他实际上是从风险的大小,价值的不确定性程度来区分的,这是很有道理的。

再谈一谈这个问题的近期发展。斯蒂格利茨十几年前写了一本书,叫《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说传统货币理论只关注交易功能,是错误的,应该关注“融资”能力,即要关注“信用”。书出来不久,他在日本财政部做演讲,就受到很多质疑,当时日本财政部副部长、现在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就问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问题:货币和信用怎么区分呢?你把所有的商业银行并表以后,一边是资产,是“信用”,另一边是负债,是“货币”,两边在数量上是相等的,是一回事。斯蒂格利茨也承认,这就是我们对货币和信用的长期困惑所在的地方。他认为货币不重要,现在经济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银行信贷。现在这个领域当中做得比较好的是清泷信宏,有一次我在日本银行的期刊《金融研究》上,看到他写的一篇综述论文,名字就叫“货币和信用”,读完之后,也还有些失望,他把论文分上下两篇,上篇讲货币,下篇讲信用,中间缺乏必要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