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丽萍|教老人用智能手机,先学会如何“避坑”( 二 )
重视安全问题却理解不了新技术
【梅丽萍|教老人用智能手机,先学会如何“避坑”】老年人学会智能手机后频频“踩坑” , 是因为防范意识不强吗?恰恰相反 , 老年人对安全问题非常重视 。 “夕阳再晨”创始人张佳鑫介绍 , 他们在教老年人学习智能手机的过程中 , 当讲到安全方面的问题时 , 老人的注意力就会非常集中 。 而且 , 老人每学会一款软件 , 只要涉及到手机支付 , 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问得非常详细 。
既然如此 , 为何老年人在融入智能化社会的过程中依然属于“高危人群”?张佳鑫认为 , 老年人不是网络的“原住民” 。 虽然现在大多数老人已经拥有了智能手机 , 而且许多老人的受教育程度并不低 , 但他们并不能理解智能化场景下的应用 。 “比如抖音 , 许多老年人无法理解换脸技术和声音合成技术 , 他们固执地认为 , 自己看到、听到的就是真的 。 ”
根据“夕阳再晨”对老年人智能社会融入的一项研究显示 , 在1748份有效问卷中 , 仅有41.4%的老年人掌握了手机拍照 , 近半数老年人无法掌握手机支付 , 超过7成的老年人无法独立操作健康码 。 也就是说 , 老年人在努力跨越“数字鸿沟”时 , “避坑”的能力十分有限 。
学习智能手机也为排解“孤独”
今年10月 , 一位老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位男明星的视频 , 误以为是男明星本人在和她说话 , 于是追星追到了北京 。 而警方发现 , 这些视频并不是男明星本人录制 , 而是采用AI技术合成的“假视频” 。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 , 不少网友对这位老人充满了同情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水平都会下降 。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梅丽萍表示 , 智能手机对于多数老人来说属于全新的知识 。 老年人对新的知识接受起来有难度 , 所以增加了老人“踩坑”的可能性 。
除了老人认知水平的下降 , 梅丽萍提醒 , 老人的心理状态往往是老人成为“高危人群”的深层次原因 。 她介绍 , 老年人普遍“孤独” , 但由于老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 很少会承认这一点 。 另外 , 子女对老人的情感支持也很少 。 梅丽萍发现 , 一些老人在住进养老机构之后 , 虽然子女会经常打来电话 , 但交流的内容大多是“礼貌性”问候 , 缺乏更深的交流 , 这也就为一些打“感情牌”的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
梅丽萍表示 , 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 除了有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 , 也有排解孤独的精神需求 。 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在学会微信之后 , 爱转发、爱分享的原因 。 结合那位追星老人的案例 , 她认为 , 社会在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同时 , 还应建设一个老年友好型的智能手机使用环境 。
科技助老应成为一种“集体行动”
疫情期间 , 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健康码而造成不便的问题备受关注 , 从而将老年人融入智能社会的窘境凸显出来 。 其实 , 在老年人拥抱智能化的过程中 , 存在的障碍不仅仅是“数字鸿沟” 。
重阳节前夕 ,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表示 , 民政部门将加强培训指导 , 鼓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家属等 , 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信息平台等新技术 , 帮助广大老年人克服不会用、不敢用、不能用智能技术的困难 。 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老龄协会也发出倡议 , 开展老年人信息化培训志愿活动 , 做好数字化“扫盲” , 助力老年人融入智慧生活 。
“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短暂的现象 , 10年前有 , 10年后的现在有 , 未来20年内还是会有 。 ”张佳鑫说 , 许多人是因为疫情才开始关注到这个问题 , 而“夕阳再晨”已经在科技助老方面呼吁了十年 。 这恰恰说明 , 我国的老龄化国情教育还有待加强 。 张佳鑫表示 , 未来社会智能化的发展会越来越快 , 帮助老年人融入智能社会应当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 成为全社会的集体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