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日报|哪里需要 我们就在哪里 抗疫凡人英雄扫描

新华社采访人员 王烁 白瀛 徐弘毅 杨帆
己亥末,庚子初,大疫起,万民忧 。花甲之年,她带领保洁团队逆行深入援鄂一线;疫情主战场,她手持话筒,是采访人员却又不仅仅是采访人员;一人去一人回,两个月的千里驰援路,她是一支“特殊”的志愿军;疫情阻击战,他和同事们建立起一条拱卫首都的“护城河”……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当新冠肺炎疫情汹汹而来之时,从抗疫主战场到街道巷陌,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用血肉之躯,护身后之千万,以心中大爱,换得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
薛荣:把“后勤”做到了疫情“前线” 大年三十开始,63岁的郑州圆方集团党委书记薛荣的日程上就只剩两个字:抗疫 。
大年初五,圆方集团党委紧急召开视频会议,号召成立党员突击队,仅半天,就组织了近500人 。2月12日,薛荣带领第三支党员突击队逆行驰援湖北省十堰市,不仅捐赠了1500斤84消毒液、1500斤医用酒精以及紧缺消毒防护物资,还进驻十堰市人民医院 。在隔离病房、危重病房和发热留观区等区域,都能看到薛荣和党员们进行卫生保洁、消杀等工作的身影 。
“我们党员突击队人员既有一线的保洁员,有党务工作者,有月嫂,还有写代码的程序员 。他们有人为了节省一件防护服,申请多工作几小时;有人为了节省在路上的时间,索性带好几天的饭,住在医院里,没有地方住,就拉块板子睡在管道井里 。”谈及奋斗在一线的员工,薛荣几度哽咽 。
面对危险,谁先上?薛荣和圆方集团给出了答案:2月3日至3月7日,集团党委先后组成8支党员突击队奔赴湖北十堰市人民医院、北京301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 。在党员的带动下,1.6万名员工冲到了抗疫最前线,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做好后勤保障 。
董倩:我看到,我感受到,我报道
1月23日,封城后的武汉,人不再流动,信息的畅通变得异常重要 。
1月25日开始到4月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采访人员董倩在武汉采访了很多人,从医生护士到120急救车接线员,从顺丰快递员到湖北首富,从医废处理站工作人员到社区居委会书记,从刚染上病的到痊愈的患者,从疫情中坚持营业的烧烤店老板到公园里散步的武汉老百姓……
在这些人中,最艰难的一次采访是武汉市三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长蔡利萍,疫情中她失去了丈夫刘智明——武昌人民医院院长 。
“我采访蔡护士长的时候,她丈夫刚去世一个月,我知道我问出的每一个问题,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就是伤害 。我轻声地对她讲,护士长,我知道你心里很难过,如果你想倾诉,我可以听 。”董倩说 。
这对夫妻生离死别的那段时间,是他们、也是武汉最难的时候 。作为采访人员,董倩用理解去分担痛苦,用手中的话筒,让更多武汉人、中国人知道,被病毒扼住喉咙的武汉,正在与病毒进行着怎样的殊死较量 。
“在那段最艰难的时间,这些普通人在灾难中坚韧、乐观、隐忍但绝不低头的态度,不仅让他们能在与病毒的较量中顽强地活着,也深深支撑着我 。我要做的,就是把我看到、感受到的这一切,从这座自我隔离的城市中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同样能看到、感受到 。”董倩说 。
叶海兰:一个人的“逆行”
对于广东“90后”妈妈叶海兰来说,2020年的开篇注定令她难以忘怀 。叶海兰在湖北疫情最严峻时,自发从肇庆赶赴湖北武汉,深入疫情中心 。身为一名个体医护志愿者,她独自完成了这场历时近两个月的驰援“壮举” 。
“电视里滚动播放疫情新闻时,我就想,我有护理工作经验,能去武汉尽一份绵薄之力就好了 。但我没在医院上班,没办法随‘大部队’前往抗疫一线 。”2月15日,叶海兰在朋友圈看到武汉市武昌区委组织部委托苏州一家公司发出的招募医疗志愿者进驻武汉市第七医院的号召时,毫不犹豫就报了名 。
2月18日清晨,叶海兰拿着自行购买的车票,背上简易的行李,带着对两个孩子的牵挂,独自坐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 。抵达武汉后,她直奔武汉市第七医院六病区,立即投入一线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