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质量控制成互联网医疗行业“红绿灯”,三大环节促进线上医疗质量提升

今年以来 , 互联网医疗发展突飞猛进 。
目前 , 全国已经有900家互联网医院 , 30个省份建立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 。 从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顶级医疗机构 , 到山东、浙江等地的基层医疗机构 , 均在积极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 。 互联网医疗平台也成绩斐然 , 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3.46亿、日咨询量达83万 。
国家卫健委协调联动国家医保局等十多个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互联网医疗规范管理、定价支付、个人信息保护等10余项配套政策 。 业内普遍认为 , 互联网医疗行业提速了好几年 。
在近期举办的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 , 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提出 , 互联网医疗要严守安全监管底线 , 用新手段监管新业态 , 开展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项整治 , 强化隐私保护 , 确保医疗质量和数据安全 。
在加速奔跑的过程中 , 医疗质量和安全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 纵观线下用以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举措 , 线上至少应该搭建起事前、事中、事后的保障体系 。
事前保障:制度完善是前提
互联网医疗出现后 , 由于医患之间互动的渠道不同 , 对医疗质量和安全的保障有了更多要求 。
“需要强调的是 , 互联网医疗的本质是医疗 , 只是医生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有变化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互联网医院分会常务副会长、中日友好医院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卢清君认为 , 正因如此 , 互联网医疗质量管控首先应该遵守线下规定;同时 , 因为医生和患者不直接面对面 , 质控标准应该比线下更高 , 在线下规定的基础上增加相应内容 。
在线下 , 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及重要的政策规定数量众多 , 已有多个版本的工具书专门收录 。
这些内容包括医疗机构与人员、医疗服务、疾病防控、医疗纠纷处理、刑事责任等 , 分类细致 , 全面覆盖医疗活动的方方面面 。 其最终目的就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 。
卢清君介绍 , 医疗制度经过数十年的积累 , 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仅在诊疗环节 , 国家卫健委制定的《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就包含了首诊负责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查对制度等18项内容 。
2018年《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三大文件出台 , 设置了互联网诊疗及互联网医院准入、医生准入、软硬件配备等方面的门槛 , 还要求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必须制定互联网医疗质量控制和评价制度、在线处方管理制度等 , 针对医疗服务质量实施日常管理 。
在地方政策规范中 , 2020年《银川市互联网诊疗服务规范(试行)》专门制定了“医疗质量管理”章节 , 涉及医生接诊时效、退费机制、投诉处理等方面 , 该文件是银川结合近年来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所制定 。
可见从制度层面看 , 互联网医疗正在以线下规定为基础 , 针对互联网的特性 , 逐步细化方方面面的规范 。
在制度实施方面 , 医生是互联网医疗服务最核心的提供方 , 其准入门槛尤为重要 。 国家卫健委规定 , 具有3年以上独立临床工作经验的医生才能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 。 部分地方卫健委和医疗机构将这一标准提高到了5年 , 确保线上服务安全 。 互联网医疗平台则通过广泛吸引高年资医生、三甲医院医生入驻 , 来提升医疗质量和实力;也有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等自建医生团队 , 其中 , 平安好医生的自有医生团队已达1800余人 。
事中保障 , 技术助力增质提效
制度完善使行业有规可守、有序可循 , 实现了“事前”的保障 。 在医疗行为实施过程中 , 同样有相应举措来进行质量控制 。
医疗机构设置医务处对医疗业务、医疗质量、医疗技术等进行组织管理 。 “医疗信息化兴起这20多年以来 , HIS系统、电子病历等多种技术应用为医疗质控提供了帮手 。 ”卢清君表示 , 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便利在于 , 能够快速记录、追踪诊疗过程 , 便于总结经验或查找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