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华为“造车”,始于长安( 三 )


包括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5大智能系统 , 智能驾驶 , 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 , 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
在底层则是三大计算平台 , 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智能座舱计算平台和智能车控计算平台 , 以及三大操作系统A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HOS(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和VOS(智能车控操作系统) 。
“帮助汽车制造商制造更好的汽车” , 实际上正是在当下汽车行业既要加大技术投入、又要减轻成本负担同时加快车型上市的痛点 。
一些汽车制造商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 过去传统的上下游采购关系将发生根本变革 , 汽车制造商希望供应商能够和自己紧密绑定 , 联合开发技术 。
事实上 , 华为在现阶段选择成为汽车制造商的“后方支援” , 而不是和这些制造商竞争 , 既是一种测试和验证技术的途径 , 同时也是觊觎未来整车价值的转移 。
以去年统计的国内汽车制造商财务数据显示 , 整车制造环节净利率仅为6% , 甚至低于华为去年8%左右的净利率(还是在近年来加大研发投入的情况下) 。
同期 , 传统Tier1巨头的净利率则大多数在7-10% , 而芯片、软件以及新技术产品的利润率则普遍在20%以上 。
目前 , 新车的价值构成中 , 硬件仍然占据绝对比例 , 平均达到90% , 软件仅占10%;未来 , 一辆智能网联汽车的价值构成 , 将变成40%的硬件、40%的软件以及20%的内容和服务 。
其中 , 40%硬件中 , 电子类产品的占比将超过50% , 传统机械件的成本将持续下降 。 事实上 , 在本轮疫情之后 , 率先复苏的行业也是汽车芯片、传感器等产品线 。
十年前 , 行业内就有预测 , 未来汽车中包含的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的成本将超过其他部分的价值 , 并随着汽车制造商不断增加智能化、网联化功能而逐步提升 。
此外 , 传统燃油车时代 , 真正赚钱的也绝非制造 , 而是车型背后的品牌溢价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华为手机的品牌附加值本身已经具备高端化的用户基础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华为、长安各取所需 。 深度参与整车架构研发 , 对于华为来说 , 是一次绝佳的学习锻炼机会 。
而对长安来说 , 华为原有的消费端品牌优势 , 再加上完整的智能网联技术布局 , 都是加快高端品牌研发和落地的必需品 。
对于华为的另一层意义在于 , 这是其在汽车行业首创“虚拟造车”模式 , 介于自己造车和品牌代工之间 , 这也是为什么此前会有传言华为可能会入股广汽蔚来 。
这将是自主品牌又一次全新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