钰姐来了|重温鲁迅经典《故乡》:少时难解书中意,读懂已是书中人( 三 )



我们现实生活中并不乏”杨二嫂“ , 曾经的班花、校花等经历”大猪蹄子狂轰滥炸“后 , 终嫁为人妇、生儿育女 , 跌下神坛 , 整日油盐柴米 , 生活一地鸡毛 。
记得有一次回乡 , 在公园里看到曾经的班花在公园的长椅上 , 手忙脚乱的给孩子换尿布 , 而旁边还站着哭闹的大孩子.....
这正如歌里所唱:”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 , 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 岁月它就是一把S猪刀 。
所以 , 从《故乡》美人迟暮的杨二嫂身上 ,我们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 虽然我们并不想活成”杨二嫂“ , 然而现实终是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 。
四、“我”的困惑与信念
《故乡》写出了”我“的乡愁 , 对儿时精神乐园破碎的悲凉 , 对儿时伙伴心灵隔膜的心痛 , 对儿时邻居人性之美失却的哀叹 , 以及对当时的”我“对现实无能为力的困惑与茫远 , 鲁迅对现实和人性的洞悉可说是世界级的 。
而面对“故乡”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破败 , 包括闰土的苦难麻木 , 杨二嫂的俗不可耐 , 等等 , “我”只是一个不断失语的困惑者 , 当时的“我”并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真理在握的救世者 。
重温鲁迅的《故乡》 , 心里竟痛得无法自抑 , 虽然作品过去100年之久了 , 但先生的作品放在现代 , 同样直击人心、契合现实 。
从《故乡》中我们看到故乡的影子、自己的影子 , “闰土”和“杨二嫂”不就是现实中的你和我么?人性在隔了百年后 , 仍然如此雷同 。

少时难懂其中意 , 读懂已是书中人 , 这才是让我们最悲哀的 。 毋庸置疑 , 成年人的最大悲哀是:我们突然读懂了鲁迅 。
但《故乡》中并不尽然是鲁迅的“乡愁“ , ”我“虽然感到茫远 , 但“我”仍有创造新生活的热切愿望 ,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并拥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 坚持自己的理想 。
五、文学艺术
《故乡》中采用了对比的艺术 , 故乡的今昔对比 , 故乡人物(闰土、杨二嫂)的今昔对比 , ”我“的情感的今昔对比 , 都是对人物的极致渲染 。
《故乡》带给我们的心灵共鸣 , 这是最打动人心的 。 我们对故乡的情愫与先生的并无二致 , 或有着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巨大反差 。
我们满怀期待地冲向大都市 , 寻求别样的精神乐园 , 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把自己活成了“闰土”和“杨二嫂” , 而不是“迅哥儿” 。
但无论闰土也罢 , 杨二嫂也好 , 迅哥儿也好 , 以及对我们而言 , 都应该有追求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
正如鲁迅所说的:“世界上本没有路 , 只是走的人多人也便成了路” 。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如侵则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