钰姐来了|重温鲁迅经典《故乡》:少时难解书中意,读懂已是书中人( 二 )


都市并没有提供给“我们”更好的精神乐园 , 终究还是逃脱不了为生活辛苦辗转的悲哀 , 而当“我们”带着这样的心绪回到故乡时 , 儿时的精神乐园却又破碎了 。
原本是为了“回乡”来“寻梦”的 , 然而现实却把梦击溃得粉碎 , 鲁迅回乡的悲凉与我们如今回乡的感受 , 又有何区别?
二、儿时的伙伴判若两人、心灵隔膜
提起“迅哥儿”儿时的伙伴 , 大家一准想起大名鼎鼎的”闰土“ 。 确实 , 少年闰土机敏健康、勇敢活泼的人物形象 , 一直萦绕在国人心中挥之不去 。
看看这样的记忆胶片:深蓝的天空 , 金黄的圆月 , 一望无际的海边沙地 , 一片碧绿的西瓜地 , 有一位十一二、颈带银圈、奋力刺猹的少年 。
这是一幅鲜活灵动的月下英勇少年的看瓜图 , 多么让人心驰神往啊 。 闰土之于”我“ , 是五彩缤纷的未知世界 , 儿时的故乡因为闰土而美丽”苏生“ 。
然而 , 20年后的闰土又是怎样的呢?

闰土再次”出场“已然变化甚大:面然灰黄 , 皱纹很深 , 眼睛红肿 , 提着纸包和长烟管 , 手又笨又粗又开裂 , 像是松树皮 , 再不似”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 这是一幅饱经风霜、神情麻木、历经苦难的中下层劳苦农民的形象 。
”我“不由得吃惊 , 儿时好友 , 久别重逢 , 多么激动 , 该有怎样的话要”连珠一般地涌出“ , 但又心情复杂吐不出口 , 而闰土却分明地吐出了”老爷“两字 。
”老爷“两字分明地隔膜了两人少年的友情 , 也分明地道尽封建等级制度下闰土所遭受的精神压迫与内心痛苦 。
”老爷“二字不是说闰土忘记了友情 , 而是要维护乡村秩序伦理带给他诸多福利与保护的等级观念 , 闰土显然比”我“更懂这套伦理体系对于生存的重要性 。
虽然”我“已然还是”迅哥儿“的初心 , 但闰土已失却了”闰土哥“的初衷 。 并且也失去了曾经的光华:少言寡语 , 恭敬客气 , 麻木木讷 , 再也不灵动活泼了 。
昔日海边看瓜的英勇”小英雄“ , 终被饥荒、苛税、多子等折磨得如同活脱脱的”木偶人“了 。
我本是怀着浓郁的故乡情结来期待这次”回乡“温情的 , 但是与儿时伙伴心理错位的隔膜 , 成为奔走都市的“我”现以磨灭的情感伤痛 。

矛盾说过 , 《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 造成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 。 这无疑是一语中的 。
重温《故乡》时 , 不禁感慨万分 , 从“我”的经历、闰土的经历来看 , 我们似乎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我们奔走他乡、逃离异地 , 寻找别样的人生 , 我们就以为自己活成了“迅哥儿” , 但事实上我们大多都活成了“闰土” 。
三、儿时的美丽邻居失却人性之美20年前杨二嫂 , 是绍兴镇上的一位大美人 , 面容姣好 , 又经营着一家“买卖非常好”的豆腐店 , 成为远近闻名的“豆腐西施” 。
西施本就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 “豆腐西施”更说明当时的杨二嫂有正当的谋生职业 , 有钱有闲 , 生活状态非常优越 。
但是 , 20年后的杨二嫂 , 已然天差地别:凸颧骨、薄嘴唇 , 两手搭在髀间 , 没有系裙 , 张着两脚 ,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都说相由心生 , 杨二嫂尖酸刻薄的面相与她爱贪小便宜、尖刻的个性完全匹配 , 对“我”的嘲讽 , 对闰土的栽赃、对母亲手套的“顺手牵羊” , 等等 。
昔日踏实谋生的“豆腐西施” , 终变成絮絮叨叨、爱贪小利的“圆规” , “圆规”一词继鲁迅《故乡》后 , 其讽刺辛辣意味让人们在津津乐道的同时 , 更见辛酸 。
我们在鲁迅“冷幽默”下 , 我们看到了”杨二嫂“的可怜 , 更窥见了现实生活对人性之美的强大摧毁力 , 生活的压力不仅让人褪去光华 , 也让人毁灭人格、失去尊严和磨灭斗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