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第七届GZDDW丨放射损伤与防护分会顺利举办( 二 )


刘青杰教授首先介绍了从事医疗放射工作的医务人员的总体辐射情况和检测结果:目前我国有近7.8万家放射诊疗机构 , 据2019年统计接触人工源的放射工作人员数量达394436人 。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逐年提高 , 人均年剂量逐年下降 。 然而 , 放射工作人员所承担的辐射健康风险仍不容忽视:放射工作人员可能出现染色体畸变 , 眼晶状体浑浊 , 患全癌的风险增高 , 内皮功能损伤或障碍等 。 患肿瘤风险大小与工种、个人有关 , 比如女性患甲状腺癌的危险比男性高 。 关于如何防护 , 刘青杰教授强调 , 应当坚持辐射防护三原则:实践的正当化、防护最优化、剂量限值 。 “对于放射卫生机构 , 要继续抓好放射卫生检测项目、放射诊疗设备质量控制、加强研究 , 探索监测放射工作人员的敏感生物标志物 , 要高度重视核医学科工作场所、工作人员防护 。 对于工作人员自身 , 则应当提高个人辐射防护意识、做好防护、定期参加工作人员体检” 。
【损伤|第七届GZDDW丨放射损伤与防护分会顺利举办】▲第三节主持人:鞠怀强副研究员
损伤|第七届GZDDW丨放射损伤与防护分会顺利举办
文章图片
▲刘青杰教授《医疗活动中的辐射防护问题》
会议如火如荼地进行 , 暨南大学药学院何蓉蓉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放射医学系主任王嘉东教授 。 王嘉东教授为现场带来题为《DNA损伤修复与肿瘤发生和治疗》的学术讲座 。
演讲伊始 , 王嘉东教授提出科学问题:为什么临床上有些肿瘤病人对放化疗敏感 , 有的病人却存在抗性甚至出现肿瘤进展?基于此 , 王嘉东教授着眼于DNA损伤及其修复机制是如何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疗效 。 在辐射损伤中 , MRN复合物可感知双链断裂的DNA损伤 , 切割DNA断端形成黏性末端 , 进而启动同源重组(HR)损伤修复 。 有趣的是 , 王嘉东教授发现 , MRN复合物的 “剪刀手”功能依赖于C1QBP蛋白的“魔法画笔”角色——正常情况下 , C1QBP抑制MR复合物核酸酶活性和DNA结合能力 , 保证基因组稳定性;当基因发生双链断裂时 , C1BP1从MR复合物中解离 , 促使NBS1蛋白结合形成MRN复合物 , 从而启动DNA损伤修复进程 。 以团队新近发表在《PNAS》的KLHL22调控肿瘤浸润微环境中T细胞胞内PD-1泛素化降解从而影响肿瘤免疫的学术成果为例 , 王嘉东教授特意为在场的研究生同学精辟总结了研究思路和方法 , 获得现场的好评如潮 。
损伤|第七届GZDDW丨放射损伤与防护分会顺利举办
文章图片
▲第四节主持人:何蓉蓉教授
损伤|第七届GZDDW丨放射损伤与防护分会顺利举办
文章图片
▲王嘉东教授《DNA损伤修复与肿瘤发生和治疗》
茶歇过后 ,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疗科张力元教授给我们带来了题为《自噬在放射性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研究进展》的精彩演讲 。
放疗治疗肿瘤的同时也会引起神经系统的损伤 , “我们的大脑就像水迷宫一样” , 张力元教授打趣到 , “通过全脑照射建立大鼠放射性认知功能损害模型 , 使用米诺环素进行干预后发现米诺环素可通过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发挥辐射防护作用” ,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 米诺环素通过诱导自噬来保护辐射损伤的HT22细胞 , 相反地 , 抑制自噬则会加剧HT22细胞的辐射损伤 。 “自噬对辐射损伤的神经干细胞的保护作用有助于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 , 张力元教授最后画龙点睛般的总结 , 获得会场的阵阵掌声 。
损伤|第七届GZDDW丨放射损伤与防护分会顺利举办
文章图片
▲张力元教授《自噬在放射性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