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本文图片
然而 , 摩尔定律带来的除了东亚电子产业的腾飞 , 也留下了一个陷阱 。
内卷之路:契约内的血酬
电子产业既没有被印度、南美抓住 , 也没有被欧美强行留给自己 , 而之所以成为东亚的盛宴 , 有其必然性:这是一个对劳动力和资本消耗的无尽赛道 。 而只有东亚国家 , 符合这个赛道的全部要求 。
消费电子产品的生产有着非常鲜明的独特性:除了打造品牌和操作系统以外 , 电子产品的组装和模组生产 , 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青年劳动力 , 而且是可以机械化生产、军事化管理的劳动力 。
毕竟 , 一条手机组装产线少说也有五六十道工序 , 需要将近70个工人流水完成 。 而手机里的模组拼接就更难了 , 比如摄像头的组装在无尘洁净室中进行 , 以确保相机不落灰尘影响拍照效果 , 这就对工人操作要求非常高 , 需要正规的培训、以及严谨负责的态度 。
作为苹果最大的代工厂 , 富士康在中国大陆设有36个工厂 , 其中有6家工厂专门组装苹果手机等产品 , 这6家工厂就有员工近80万人 。 根据库克的描述 , 在中国 , 哪怕是午夜 , 一个电话就能调动数以万计的工人 。
在欧美国家 , 没有哪家企业敢以这种强度消耗劳动力 。 而在中东和南美 , 也找不到这么大规模的廉价劳动力:两地人口之和也不及中国多 , 并且分散在四倍于东亚的广袤土地上 , 唯一能提供电子产业需要的人力资源的 , 基本上只有东亚和南亚 。
而资本方面 , 高代际产线需要的钱越来越多 , 单个晶圆厂投资成本最高已经达到百亿美金 , 而且还需要持续投资 。 以台积电为例 , 2019年收入340亿美元 , 净利润117亿美元 , 但当年资本开支也高达152亿美元 , 也就是说赚的钱转手就去买设备了 。 这种规模的投资 , 只有东亚国家和地区能负担 。
总结下来 , 这种超级重资产的生意 , 和高回报的互联网、稳定赚钱的飞机汽车相比 , 欧美不屑一顾 。 而南美、印度玩不起 , 劳动力密集、储蓄率高、政府财政投资意愿强的东亚 , 最终成为摩尔定律的战场 。
那么在东亚国家卷的飞起的同时 , 欧美国家在做什么呢?
首先是给东亚竞争的双方卖“军火”、赚生产端的利润 。 东亚电子公司互相竞争基本是靠买高级设备 。 做面板、半导体代工 , 竞争压力大 , 甚至不赚钱 , 但卖设备的美国应用材料、泛林电子等公司利润却蒸蒸日上 。
本文图片
另外则是造生态、收割消费端的利润 。 在台湾地区生产全球笔记本电脑的时代 , 美国选择了打造windows和x86生态 , “系统+CPU”的Wintel联盟收割了电脑产业绝大部分利润 。 一台电脑5000元 , 联想和华硕只能赚上100多元;单价1000-2000元的CPU , 英特尔可以赚上一半的利润;而边际成本接近0的操作系统 , 微软则卖到1000多元 。
随后 , 日本索尼、韩国三星、中国台湾的和硕、大陆的联想 , 以及新兴的华为、小米 , 杀得越狠 , Wintel越稳 。
移动时代 , 安卓+Arm的新组合 , 躺赚着看三星华为等一干品牌激烈竞争 。 苹果生态链也如此 , 2019年 , 中国Apple Store上的苹果抽成收入高达200亿美元 , 相当于5个富士康或30个立讯精密的利润 。
东亚企业电子淘金热时 , 欧美牛仔们就悠然做着卖水人 。 而且垄断性越来越强 , 边际成本越来越低 。 这种躺赚的状态 , 保证了欧美企业把精力放在基础理论研发等领域 , 壁垒反而越来越高 。
2015年 , 美国企业投资了全部基础研究费用里的28% , 英国企业则是约23% , 而中国的企业即使在近几年快速增长后 , 到2019年也才不过3% 。
稿源:(饭统戴老板)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1030bN122020.html
标题:三星|内卷与血酬:中日韩电子产业搏命史(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