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新湖南:熊希龄后来也特别后悔签字解散议会 , 他因此还想“赎罪” 。 那么他在政治上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有什么局限性 。
周秋光:总的来说 , 熊希龄是个失败者 , 但是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 熊希龄好友叶景葵评论他是“平生似遇而实未遇 , 欲有为而终不可为” 。 他想要找一个强人来拯救中国 , 搞强人政治 。 因为在那时候 , 国人的心智、教育 , 政治素质都没有达到一个(可以推行民主统一的)水平 。
他们的这种想法有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 那个时候他们都认为要学习西方来改革中国 , 但是在欧洲发生了这种流血战争 , 曾经学习的榜样如今一败涂地 , 就导致熊希龄这帮人又想用中国的“大一统”方法来拯救世界 , 降低中国的改革成本 , 走不流血的政治变革 , 这一点就是熊希龄、包括孙中山都对袁世凯产生幻想的原因 。 而此时的袁世凯确实也是最有实力成为他们幻想对象的人 , 熊希龄希望袁世凯做中国的华盛顿 , 这也是那一代国人的诉求 。
这是时代的历史局限性 , 是那个时代里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
新湖南:1917年 , 熊希龄彻底退出了政坛 。 而当时有一个时代背景 , 蔡元培发表文章说 , 面对社会种种变革 , 国民只是“若观对面之火” , 毫无触动 。 因此要发起“国民运动” , 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新文化运动 。 熊希龄看到当时知识界发起的轰轰烈烈的国民运动 , 是否对自己的政治生涯有所反思?
周秋光:熊希龄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这一运动中 , 他有自己的追求 。 而且他不是生于国民运动这一代年轻人的时代 。 但他是对穷苦人抱有同情心的 , 在他的思想里是要穷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的 , 所以他对参与国民运动的一派人是支持和理解的 。 虽然他自己并没有参与这些国民运动 , 但是他也有和平 , 博爱 , 做慈善援助这些思想和行为 。
文章图片
(熊希龄和香山慈幼院的孩子们)
》》他的慈善事业具有可持续性
新湖南:您提到熊希龄开办的慈育教育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 ,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现在提到慈善事业 , 会关注它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 那么当时熊希龄是否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 。
周秋光:当时世界上开始关注慈善教育事业 , 熊希龄让他的女儿和妻子学习并加入了慈育事业 。 他有一个观点 , 他认为一个人若是失去家庭教育 , 性格和人格就难以健全 , 所以在他的慈善教育里会开设家教课 , 这种教育理念可以说是非常现代了 。
他还主张救穷先扶智 , 要掌握一技之长 , 学会自救 , 所以他有一个规定 , 香山慈幼院出来的孩子的子女如果再沦为贫困 , 是不能再回到慈幼院的 。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
另外 , 他有很多办民族实业的经验 , 所以他在慈幼院里还办了院办工厂 。 他积累的理念、金钱和人脉也让他的慈善事业具有可持续性 。
》》他是湖湘文化的链条传承中承上启下的一环
新湖南:之前您也提到了熊希龄给湖南留下了很多遗产 。 学堂、报纸、保矿、争取铁路 , 还有实业——比如醴陵的瓷业 。 那您觉得 , 他给湖南留下的最大遗产是什么?
周秋光:最大遗产 , 要从湖湘文化讲起 。 湖湘学派肇始于北宋湖南道州人周敦颐 , 他是宋明理学开创者 。 至南宋年间 , 著名学者胡安国、胡宏、张栻等人使得湖湘学派规模形成 。 后来又有岳麓书院的“朱张会讲” , 到了明末清初 , 王夫之继起 , 至清末陶澍、魏源、曾国藩这一批人又兴盛了起来 。 湖湘文化最讲求的就是经世致用 。
熊希龄也在湖湘文化的链条上 。 他有政治的追求 , 想要救亡 , 想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 他在中国探索政治体制的探索道路上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这是他对湖南、对湖湘文化作出的“一脉相传”的贡献 。
稿源:(新湖南客户端)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0Q4U4Q22020.html
标题:熊希龄|周秋光:熊希龄的“终不可为” 是不可避免的(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