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_原题是:周秋光:熊希龄的“终不可为” , 是不可避免的
前言》》熊希龄诞辰150周年丨新旧震荡中的“第一流人物”
新湖南客户端采访人员廖慧文通讯员杨晨曦
“从从政到从善、从立宪到共和 , 熊希龄是一个与时俱进、从不停滞不前的人 。 特别是当他的愿望和抱负无法实现的时候 , 他也没有选择隐逸 , 没有颓废 , 而是尽自己的一己之力进行补救 。 ”
——专访熊希龄研究者、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秋光
文章图片
(采访对象供图)
》》维新、济世、救亡, 6个字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熊希龄
新湖南:您在《熊希龄传》中 , 用“维新”“济世”“救亡”三个词来概括他一生事业 , 为什么您会选择这三个词?这三个词之间 , 对他的人生来说 , 有什么联系?
【熊希龄|周秋光:熊希龄的“终不可为” 是不可避免的】周秋光:这六个字 , 也是写成这个《熊希龄传》之后 。 我经过了反复的思考 , 得出了这个结论 。
可以说熊希龄的一生都在不断的追求“维新” , 跟随时代的节奏不断前进 , 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 也是湖湘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反映 , 湖湘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学以致用 。 熊希龄是在湖湘文化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 。
首先 , 熊希龄是受到家庭的影响 。 他祖籍湘西凤凰 , 在芷江长大 , 出生于三代军事世家 。 但是到了他这里 , 清末的“湘军”成为了偶像 , 开始流行“文人治军” 。 熊希龄的父亲让他参加了科举考试 , 他中了进士 。 所以早年的熊希龄的目标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他经国济世的抱负 。
熊希龄也受到了良师朱其懿的影响 , 朱其懿在芷江任太守期间创办“沅水校经堂” , 主张改革科举制度 , 熊希龄就在芷江读书 , 而且朱其懿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熊希龄 。
他处于一个急需改革的时代 。 1894年甲午战败对熊产生了巨大冲击 , 迫使像他一样的一批有志之士开始学习日本大化革新 。 熊在24岁就中了进士 , 但是在战争面前 , 他依旧是想奋勇杀敌 , 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热血的爱国志士 。
当然了 , 他的这种爱国的情怀也在不断鞭策着他走上“救亡”的道路 , 可见“救亡”这个骨子里的情怀是从青年时期就有的 , 所以这六个字是联系紧密且不可分割的 , 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熊希龄 。
“维新”的前提是“改革” , 是不安于现状 , 也是为了让国家和民族强大 。 湖南的维新运动 , 谈到维新运动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谭嗣同 , 但实际上熊希龄也是湖南维新运动的灵魂人物 。 他担任长沙时务学堂总理 , 创办了湖南最早的报纸《湘报》 , 设立了“不缠足会”、“延年会”等维新会社 , 还参与了湖南的每一项新政制定 。
新湖南:他支持了易鼐在报纸上发表的特别激进的文章《中国宜以弱为强说》 , 这篇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 。 在陈宝箴手下办事的时候 , 熊希龄是有股“少年气” 。
文章图片
(1898 , 长沙 , 时务学堂教习合影 。 照片中从左往右依次为:叶觉迈、谭嗣同、王史、欧榘甲、熊希龄、韩文举、唐才常、李维格 。 )
周秋光:当然有少年气 , 那个时候他还很年轻 , 才20多岁 。 虽然都说他是少年老成 , 但熊希龄当时是很激进的 。 湖南维新运动引起了守旧势力的嫉恨 , 迫使湖南的维新运动陷入了停滞状态 。 再接着 , 光绪皇帝将各地维新名人召集到北京 , 其中也包括了熊希龄 。 但是在北上的途中 , 他生病了 , 就在他养病的十多天里 , 北京发生了“戊戌六君子”惨案 。 若不是因为这场病 , 那就是“七贤”而不是“六君子”了 。
稿源:(新湖南客户端)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0Q4U4Q22020.html
标题:熊希龄|周秋光:熊希龄的“终不可为” 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