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回头再谈“济世” , 维新失败后 , 熊希龄被革职 , 并交地方官看管 。 在1897年到1905年期间 , 他在办学和办实业这两件事业中体现着“济世” 。
1903年 , 赵尔巽担任湖南巡抚 , 重新起用熊希龄 , 将办理教育事业的任务交给他 , 但后来熊希龄再次受到守旧势力的攻击 , 就转向发展实业 。 1904年熊希龄创办陶瓷业并设立沅州务实学堂 , 将办学和办实业结合起来 。 到1911年赵尔巽担任东三省的总督 , 他把熊希龄任命为东三省的屯垦局会办以及奉天的造币厂总办 。 熊希龄从一个地方引人注目的实业家 , 成长为一个理财能手 。
随后在1913年 , 熊希龄坐上了国务总理的位置 , 他的治国理政抱负从他的大政宣言中能看出来 , 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社会建设思想 。 但是 , 实际上熊希龄的大政方针的计划与设想在袁世凯的统治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 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 , 放弃了对袁世凯的幻想 , 这就促使他从政治道路转向了慈善道路 , 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来救助贫困的人 。 所以用“济世”来概括熊希龄 , “济世”是他人生的主流 。
“救亡”是他的人生情怀 , 他是可以为了这个情怀献出生命的 。 熊是个很有智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 他在“救亡”的这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方法 。 最让我感动的是“九·一八事变”之后 , 这个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 , 还是亲身积极地投身抗日洪流当中 , 带领妻子和女儿在前线协助救援伤病 。 为了全身心投入大抗日活动中 , 他做了两件十分感人的事情:第一件事是给自己修建了一座生墓 , 并做了一块无字碑;第二件是把自己所有的家产都捐献出来创立了“熊朱义助儿童幸福基金社” , 几乎没有给自己的子女留下家产 。
》》“调停人”的角色 , 与他的性格有关
新湖南:民国初期 , 熊希龄能够在南北战争等政治事件以及各个政治势力之间充当“调停人”的角色 。 熊希龄的哪些特质 , 能够让他吸引到当时的知识分子 , 并且能够让他充当这一角色?
周秋光:这是因为个性吧 , 熊希龄是一个很温和的人 。 虽然看起来熊希龄的身材很高大 , 但是他待人处事都是很和善的 , 他女儿和家人对他的回忆 , 都会觉得在家里 , 他更像是慈母 , 而他的夫人朱其慧更像是位严父 。 另外 , 他很能忍辱负重并且处事不惊 , 遭受排挤和侮辱 , 他都能很好的化解 。
再者 , 他也是个严以律己 , 宽以待人 , 办事有条不紊 , 雷厉风行的人 , 能办事 , 会办事 , 能成事 。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 , 他是个很有远见的人 , 眼光独到并且与时俱进 , 在当时的政治资历也是很深 , 所以他能够与很多政治人物进行对话 。
》》熊希龄是个失败者 , 但是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新湖南:您写《熊希龄传》时 , 认为熊希龄同意解散国民党和国会的重要原因是“热河盗宝案” , 但有其他学者有不同意见 。 认为熊希龄和梁启超当时秉承的理念还是精英政治 , 认为当时的议员并不具备参政议政的政治素养 。 所以梁熊内阁在解散议会一事上与袁世凯是站在了同一战线 。 您怎么看待这一看法?
周秋光:这里丝毫不排除熊希龄是愿意这么做的(签字解散议会) , 也不否认他是对袁世凯抱有希望的 。
我认为熊作出这个决定是无可厚非的 , 因为他当时还是立宪派 , 他并不愿意共和 。 在那个时代他那一派热血青年 , 是希望学习日本搞君主立宪制 , 后来失败了 , 又想学习美国搞联邦制 。 总之都是想用不流血的政治救中国 , 想要早点结束战争 。
我们现在回想那个时代的他们 , 我们不能站在现在的时代角度上去指责他们 , 他们当时也是站在时代的前端的人 。 对袁世凯的幻想是想要有个人来结束中国的动荡 , 这是无可厚非的 。
稿源:(新湖南客户端)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0Q4U4Q22020.html
标题:熊希龄|周秋光:熊希龄的“终不可为” 是不可避免的(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