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性|工程院院士孙凝晖:计算机系统的演进规律,从求极致到求通用|CNCC 2021( 二 )



关键性|工程院院士孙凝晖:计算机系统的演进规律,从求极致到求通用|CNCC 2021
文章插图

今天我想用这三大类方法来看一下计算机系统中的典型规律,我称它们为求极致的规律和求通用的规律。我们做大工程的系统建构主要有两个大目标,一个叫求极致,在特定维度或者核心技术上突破最高、最大、最快的技术极限,开拓科学研究的新疆界,比如,类似的工程有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最重的重型火箭,或者最大口径的望远镜,这类系统通常在学术研究中比较普遍。
另一个叫求通用,这类系统的设计要求约束多,可快速迭代,使用范围广,可兼容性强,比如我们的手机摄像头,汽车工业,民航客机,高性能计算机,这些都是求通用的典型系统,一般工业界对类似系统的建构更感兴趣。这两类系统在相互促进和相互转换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内在规律。

关键性|工程院院士孙凝晖:计算机系统的演进规律,从求极致到求通用|CNCC 2021
文章插图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求极致的例子是戴琼海院士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工作,这项研究将光学、微电子、计算机视觉以及信号处理等学科交叉,提出了一种显微成像新架构,研制了“实时超宽场高分辨率成像显微镜”,各项研究指标都达到了极致,比如1厘米x1.2厘米的超宽带视场,1.2微米的高分辨率,51亿像素每秒的数据通量。这一工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提供了一件“利器”。
另外一个求通用的例子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手机成像技术,它不追求每一个单项指标都达到极致,而是用软硬一体化来补短板,占据除了专业相机以外的市场。它通过图像信号处理器( ISP)弥补硬件在单项指标上的不足,让成像器件,图像计算硬件和处理软件协同进步,并通过快速迭代实现性能提升。
我简单总结了一下这两类系统建构的一些基本方法。
求极致的关键是抓主要矛盾,再结合关键的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突破指标上的极致,形成紧耦合结构,最后整合所有技术,定制系统内部需要的部件。

关键性|工程院院士孙凝晖:计算机系统的演进规律,从求极致到求通用|CNCC 2021
文章插图

求通用系统在概念性上是一个多问题,需要对多个问题进行刻画和描述;在结构上通常是松散耦合的,需要对工程结构做最优映射;在共同性上要克服短板,解决技术的时空局限性等问题。

关键性|工程院院士孙凝晖:计算机系统的演进规律,从求极致到求通用|CNCC 2021
文章插图

2

从算盘、电子计算机走向HPC的繁荣之路
接下来,我首先回顾一下计算系统的发展历程。从工程科学的规律的角度,我们把视角拉远一些,我们观察到这样一条曲线,从最早的算盘,发展到电子计算机,再到现在的高性能计算机,中间出现了三个顶峰,三个山坡。这三个顶峰分别代表机械计算工具、超级计算机和未来Z级计算机。比如我们最早的算盘,爬到了机械计算工具的顶峰,因为有了一些规律,走到了通用计算机的繁荣。但这些系统在演化的过程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规律?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关键性|工程院院士孙凝晖:计算机系统的演进规律,从求极致到求通用|CNCC 2021
文章插图

我先来介绍第一个曲线,这是一个历史的回顾,我们如何从算盘发展到通用的电子计算机。
  • 如果做一个简单的罗列,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计算工具诞生于中国公元1200年前,在它出现之前,我们只有数学(算术),没有Computing(计算)的概念。
  • 第二步,帕斯卡和莱布尼兹发明了机械式加法器(1642)和乘法自动计算机(1673)。
  • 第三步,1801年,杰卡德发明了首个可编程织布机——通过穿孔卡对织布机进行编程。
  • 第四步,1837年,巴贝奇设计了差分机与分析机,虽然在工程上没有彻底实现,但已经可以完成非常复杂的计算,比如通过多项式逼近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
  • 第五步,1843年,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爱达设计了一个算法,用来计算伯努利数列的值。这是第一个利用计算机进行运算的算法程序。
  • 第六步,机械计算工具到了顶峰。二战期间,图灵为了破译密码设计出“图灵甜点”解码机。
至此机械式计算工具达到了工程技术积累的巅峰,直到出现了三位伟大学者,他们的发明奠定了现代通用计算机工程科学的三大基石,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