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络维科技陈威廉:跨境电商底层逻辑是柔性供应链,整合能力是成败的关键|36氪专访 | 跨境电商( 二 )


36氪:这种柔性供应链和过去的柔性供应链区别在哪?
陈威廉:以我个人多年来的观察,目前还没有很大改变。柔性供应链其实是相当新的概念,可是沉淀下来我们就把它当做是旧的概念、旧的系统,唯一的不同是量大了许多。这些大的跨境电商玩家背后自主研发的传统供应链技术,比如ERP、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可能提高了精准度和速度或者是玩法、派单的方式。比如说国内好几个跨境电商都把自己说成是科技公司,没说是服装公司,就是因为他们把整个供应链信息化了。从外国的社交媒体带进来的信息切入到产品企划、产品设计、产品研发、追款翻单的过程,它利用自己研发或者是定制化的ERP和PLM系统的推单到他们的供应链。在华南有很多小工厂,甚至于中型的1000人以下的工厂。
另外,之前传统的柔性供应链不一定有持续性,坦白说就是品牌方、购买方、把自己不想囤不想累积的资产往下游或者往上游推,体量越大,差距也越大。所以我认为整个行业下一步一定要做的就是以3D技术来驱动整个供应链端到端的数字化,然后真正地打造可持续的柔性供应链。
36氪:可持续性的关键是什么,是持续的量回馈还是持续的改造?
陈威廉:什么是可持续性?在英语单词中Sustainability通常可持续都是和环境有关系。近几年来因为消费者的消费量越来越大,所谓的可持续性不单是环境,也开始人性化了,就是整个供应链的每个环节所有玩家都能够可持续地维持供应链的运作。传统的柔性供应链就是品牌方把它不想累积、会亏钱或者减低毛利的部分,比如面料囤货、里布囤货或者是生产量的累积往它的上游和下游推。这个操作其实从供应链经济的角度来说是没有可持续性的,它就把最不盈利的地方因为凭着自己有下单量所以推到别的环节上,把冗余的部分放到供应链的其它点,可能会制造供应链负荷过重,崩溃的机会特别高,会导致许多副作用。
36氪:怎么去提升精准度,降低制造商的负担?
陈威廉:3D技术是一种解决方案,比如传统柔性供应链运作中,今年用的是涤纶,量特别大,比去年同比增加可能70%,那么请下面的50家做连衣裙的工厂帮客户提前准备布料,这个备货的功能和压力就转移到供应商这儿了,当然这个过程还可能会延伸到辅料生产量上。然后再往下推就是制造,并且现在制造还是没有完全自动化,柔性供应链下面的小工厂还是以人力推动的。
实际上,很多人没发现所谓柔性供应链也是在不断试错。什么意思呢?这个环节还是存在大量浪费的。比如说某品牌知道大概今年的流行趋势是小印花,可是不知道是黄色还是红色流行,那他们就做50、60个颜色,每个做100件、1000件,订单往下发给工厂。如果他发现其中一个颜色流行了,再立马翻单。有的时候小作坊们需要在48小时内翻单,这也是我们听到过的行业传奇故事。
3D技术引入后,可以让面料、辅料、裁片、设计和打样更精准。所谓的精准就是指我们通过3D技术制造数字孪生的模型,而不是简单的效果图,把面料的物理性、用料的用量和耗损量、整个裁片工艺和报价混合在3D身上,那么3D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库。这样销售订单之前变成仿真效果图,可以非常高清仿真,让消费者预定,哪怕不预定销售,起码从供应链的打样过程中已经对我们整个生态链提升效率,降低浪费;另外,预定之后数字孪生模型可以把所有信息释放到半自动或者全自动的制造链里,可以精准地支配每个生产线上制造过程,从裁片到绣花打印到缝线到烫花或者质检都能控制。
36氪:目前广州的服装供应链仍是小作坊分散式作业,那这两年跨境电商的ERP、数字化管理对这种模式有改变吗?
陈威廉:我个人认为目前还没有大的变化。跨境电商崛起,意味着它的单量越来越小或者是快反速度越来越快,对于小作坊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小作坊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接受或者消化这些小量订单的需求。
36氪:跨境电商小单快反的模式和过去设计师品牌小单快反主要区别是什么?可能对于供应商的要求会有什么不同呢?
陈威廉:第一是单价越压越低、毛利越压越低。在电商崛起、国潮崛起的时候,品牌到华南也好、到江苏各地小作坊下订单。如果订单小的话价钱是由供应商定的,品牌没有话语权,人家给你报多少价钱你就得付多少价。而跨境电商所谓的小订单,建立在它本身就是一千、一万个独立设计师和品牌综合在一起的量,他展示给供应商持续下单的能力。甚至于因为要备货备原料,而把供应商绑定接下来一年、两年的生产能力,因为客户有这个订单的体量,再加上因为从供应链备货的角度来说,他们做了某些承诺,那供应商的话语权就相对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