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怕的不是手机,而是父母不懂教育( 二 )
甚至有些专家指出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标准和限度,因为每位青少年的学习方式,注意力的稳定性,自控力的发展进度,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速度,以及完成生活中其他重要目标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微妙的综合体系,而这个体系没有一份是相同的。
文章插图
事实上对行为的控制能力产生在我们的大脑前额叶区域,这个区域分管了“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三种力量,简单地说,这个区域就是自控力形成区。
一般来说,四岁半左右才萌芽自控力,8岁后开始有一些自控力,真正能管控好自己行为需要到高中,而18岁以后大脑前额叶才发育完善。
可见自控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与神经及心理息息相关的复杂能力,其发展多与脑部有关,但通过后天培养与训练有助于提升与改善。
在很多家长看来,玩手机一定会影响学习。
其实不然,并不是所有喜欢玩手机和游戏的学生都是差生,相反有些学生成绩还很优秀。
从历届中高考状元的报道信息中,不难发现几乎超过半数的状元们都不是手机和游戏的绝缘体,玩手机和游戏反而成为他们放松和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反观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很多也不是因为玩手机成绩下降,更多的是因为注意力及学习能力欠缺等综合因素导致成绩下降,慢慢失去学习兴趣后逐渐变成了“手机及游戏控”。
文章插图
在与这群孩子的咨询沟通中,我们了解到,他们不否认手机和游戏对他们的诱惑,但沉迷其中更多的是能让他们远离父母的唠叨和控制,在一个自己能完全掌控和支配的世界中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他们需要的是这种掌控与成就。
当然他们也认为过度玩手机会影响学习,但否认学不好只是因为手机和游戏。
有的学生告诉我们小升初或初升高后,学习难度都会相应增大,因早期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欠缺应对复杂知识的学习能力导致学习下降,甚至断崖式的下滑。
孩子自身还在挫败中,父母的焦虑和担心就接踵而来。
父母忽视他们的感受,在意的只是分数和排名,并习惯性地把所有问题统统归罪于“手机、游戏和不努力”,父母越这样,他们越想逃离,越逃离,父母就越想控制,越控制,他们就越想摆脱控制,就越离不开手机游戏,亲子冲突因而形成。
咨询中,父母提到最多的就是为了帮孩子管好手机,常常会和他们“谈判”,提出使用要求,制定使用规则,奖励、惩罚什么招都用,仍不见效。
孩子或表面答应,背后依旧我行我素;或遵守一段时间,又“故态重生”;或“步步为营”不断提条件,反反复复,让父母心力交瘁,他们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焦虑且无助的父母求助最多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帮助孩子管好手机。
当然,对手机或游戏真正成瘾的青少年想要改变是很有难度的。
但其实这种情况比较极端,并不占多数。大部分孩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瘾,只是要令他们发生改变,也非一朝一夕能实现。
文章插图
父母的焦虑多来自对行为改变过于理想化,习惯拿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总以为家长的教导一次就能到位,总期待孩子一夜长大,忽略了孩子的成长性,忽略了行为改变需要时间与过程。
好习惯不是一日形成,坏习惯也不可能一日消散,改变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智慧和技巧。
解决孩子的问题,从来都没有特效药或速效药。
很多家庭需要的并不是生硬的方法,而是对亲子关系与沟通的重视。
父母不要害怕孩子生气或怨恨而不作为,也不要因自己的担心与焦虑而过度作为。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尊重。不管青春期的行为如何不可理喻,父母要做的是拉一把,而不是暴力推出去。
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批评和不接受的从来都不是他个人,而是他的某些不恰当的行为。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良好的关系与沟通,面对青春期更是如此。
比如使用手机时孩子常常会出尔反尔,说好的时间会拖延,这个时候父母需要的用坚定且温和的态度告诉孩子,我们知道放下手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必须按照约定的原则执行,而且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
当我们需要和孩子制定规则时,我们千万不要说就是因为你不自觉,所以我们才要管你。
孩子即使勉强同意也是迫于家长一时的权威,最终还是会反复。
- 宝妈|那个生完孩子没多久,就变成“老太太”的80后宝妈,后来咋样了
- 才子|孩子是这3属相,小时是孝子,长大是才子,一直在给父母争光
- 经产妇|进产房后五大尴尬场面,能淡定面对的初产妇很少,经产妇波澜不惊
- 妈妈|喝“母乳”和喝“奶粉”的孩子,长大后有哪些区别3个区别明显
- meg吃鱼的这些讲究,您知道吗?
- 父亲|“谁有吃的给我孩子吃一点”父亲在公交上求助,得知原因乘客泪奔
- 孩子|剖腹产划伤孩子头部,医生很快就会好的,7年后家长找上医院
- 防疫新规|德国出台防疫新规 加强对未接种疫苗者的社交限制
- 宝妈|三个月的宝宝,为何“偏爱”竖抱?抱对了的宝宝更聪明
- 怀孕|3次胎停后...39岁的她能圆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