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踞|这个县,为何有那么多袜业大佬“盘踞”于此


盘踞|这个县,为何有那么多袜业大佬“盘踞”于此
文章插图
▲图为浪莎集团总部。本报采访人员黄海波摄
盘踞|这个县,为何有那么多袜业大佬“盘踞”于此
文章插图
▲杭畴村村口,有关袜子生产历史的介绍。本报采访人员黄海波摄
盘踞|这个县,为何有那么多袜业大佬“盘踞”于此
文章插图
▲梦娜袜业的宣传栏。本报采访人员黄海波摄
盘踞|这个县,为何有那么多袜业大佬“盘踞”于此
文章插图
▲许宁(左)介绍用袜机生产的鞋面。本报采访人员黄海波摄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采访人员黄海波)12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中国袜业品牌高地是怎样构筑的》的报道。
全中国最贵的袜子在哪儿?即使行业内部,也很少有人说的出来。不过说到全中国最大牌的袜子在哪儿?义乌会是一致的答案:浪莎、梦娜、芬莉、宝娜斯、曼姿……袜业大佬多数“盘踞”于此。
作为县域经济的“优等生”,义乌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商户7.5万家。受益于小商品市场汇集的信息流、渠道流和人才流,一批义乌袜企脱颖而出,进而带动浙中腹地一隅,成为中国袜业品牌高地。
从上世纪70年代初至今,义乌袜企老板们,率先尝到做大做强的“甜头”,也先于对手触碰产业的瓶颈,感受突围的艰辛。
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日前深入义乌,采访不同年代的义乌袜企负责人,从他们的创业历程中,感受中国经济的韧性。
(小标题)杭畴村的袜子往事
回到产业原点,更能深刻理解其发展脉络。
义乌本地最早的袜企老板,既不是浪莎的翁荣金,也不是梦娜的宗谷音,而是义乌乡下的杭畴村人。
1989年,已经是织袜专业户的杭畴村村民冯忠斌,听说养珍珠更赚钱,“豪横”地往水塘里“投”了20万元,憧憬3年后能“捞”回100万元。
谁料想,珍珠还没有成熟,行情就发生剧变,全村人仅此一项,加起来亏了上千万元。
“做了十年袜子赚到的辛苦钱,全赔了。”回想起这段失败的投资经历,老冯至今懊恼。
杭畴村位于义乌市义亭镇,距离义乌小商品市场20公里。村口宣传栏上,写着“义乌市场袜子生产的发祥地”。
已过花甲之年的冯忠斌,拿出一沓已经卷了边的打印材料,还原了杭畴村的袜子往事。
早在1978年,冯忠斌和另外两位村民,悄悄买下几台手摇袜机,在隔壁乡镇办起了小袜厂。谁知第一年就赚了三四百元,比在生产队干三年赚的还多。
当时一双棉袜值多少钱?
诸暨市大唐街道,距离杭畴村不到一百公里,是全球最大的袜子产区,被誉为“世界袜都”。据当地人回忆,1980年前后,他们利用上海国营袜厂的关系,悄悄地购入淘汰袜机,织出的尼龙袜,一双能赚一块钱,而当时生产队干一天才四角钱。
4年后,义乌作出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决定,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一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的穷县义乌,端起了“市场”这碗饭。
这一年,冯忠斌也将袜厂搬回了杭畴村,并一口气贷了3000元,新添十几台手摇袜机。
“当年摆地摊卖袜子的,谁不知道我们村!”冯忠斌笃信,翁荣金曾找过他加工袜子。
1985年,老冯又率先购入5台国产半自动袜机,每台售价六七千元。村里做袜子的人也越来越多,“雇个工人也很简单,对方先交200元押金再培训,有时甚至要找关系才能来上班”。
机器一多,电表老是跳闸。大家就开始买柴油发电机,一停电就开始“突突”。
上了年纪的杭畴村人,还记得当时袜机、发电机“火力全开”的阵势。
村民陈根源回忆说,客户从四面八方涌进村里,提着现金抢货。乡里信用社的主任亲自上门喊话,“你们胆子要大一些!”
陈根源当时拥有15台袜机,在村里算得上胆子大、脑子活络的老板。
1989年前后,村民听说养珍珠比织袜子更赚钱,于是一阵风似的投资珍珠养殖。
“花10元钱买一枚珍珠贝,养个两三年,就能卖到100元。”说起这事,陈根源就拍自己大腿,显得有些激动,“当时真信了这样的好事!最后2元钱清了仓,我前后亏了40多万元!”
珍珠风波吞噬了杭畴村的财富,袜机声也变得沉闷。尽管数年之后,这里陆续恢复了先前的袜业规模,但已失去了做大做强的机会。一批在市场里摆地摊的年轻人,接过了义乌袜业发展的接力棒。
(小标题)练摊的“中国袜王”
在义乌小商品世界,袜子是最重要的货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