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如果庄子世界中的人物有朋友圈,庄子会给谁点赞?
文章插图
你还记得上一次发朋友圈是什么时候?朋友圈曾是我们分享生活的地方,我们在朋友圈里展示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观点、发泄自己的情绪。无论是生活中遇到的趣事,或是不错的风景,好吃的美食,我们愿意与所有人,去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发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少了,也越来越多的人将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
文章插图
知乎上有关“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爱发朋友圈了?”的问题,相关关注就有两千多人,浏览量达131万。
文章插图
浏览了知乎上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大部分人觉得微信里的好友越加越多,但是真正的好友却没有几个,而且大多数是因为工作而加的。这里有上司、客户、亲戚、朋友,而形形色色的人群,需要我们用不同的面孔去面对。
也有不少网友认为朋友圈不再是一个分享生活、诉说感情的地方,却逐渐变成了一个营销、设人设、炫耀、求赞的地方。正如蔡康永说,朋友圈是我们向别人经营的橱窗。
文章插图
还有人直接分享了鲁迅的话:
文章插图
也有一些网友表示,意识到了生活是给自己看的,不需要别人的认可,更追求真实的生活与内心的充盈……
尽管人们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了,但另一方面人们又羡慕拥有朋友圈自由的人。
不久前,#拥有朋友圈自由的人#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起3.4万讨论次数,阅读量达2.5亿。
文章插图
该热搜话题下有这样一段话:
“拥有朋友圈自由的人一定很快乐,他们可以尽情的发自己想发的内容,哪怕没有互动,哪怕没有人关注,只想有个无人打扰的空间,不必担心别人内心的想法,尽情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有故事的皮同学)
于是,发朋友圈或不发朋友圈,这是个问题。
一方面我们需要倾诉,渴望理解,另一方面我们又担心被误解,害怕被忽视。
其实,不论别人怎样解读,发与不发都取决于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面对生活的方式。
将发不发朋友圈的问题稍微延展一下,就涉及到了一个很古老的哲学议题:言与不言。
追溯到千年以前,庄子也曾同样面临着哲学的语言困境。为了解决语言与真知之间的复杂关系,庄子以超逸绝凡的想象,创造了很多的言说人物,而这些言说人物的虚构对话,正是为了展现庄子所想要揭示的真知。
如果庄子世界中的人物有朋友圈,他们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发表着怎样的言论呢?庄子又会赞同谁的观点,给谁点赞呢?
1
从不发朋友圈的无言者
进入庄子的世界,首先扑面而来的就是一个庞然大物——鲲鹏。
文章插图
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面对如此壮美的鲲鹏,蜩与学鸠却笑而嘲之。
文章插图
西晋的郭象评注到:
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通过鲲鹏与蜩、学鸠、斥鴳之间的对比,正是为了突出小大之辨的主题。郭象的注显然也是试图以齐小大的思想贯通此章。
然而,跟蜩与学鸠、斥鵒的嘲笑不同的是鹏自始至终的沉默。两相比较,高下自见。
文章插图
在庄子的世界里,能够抵达至德之域的只有极少数有圣人之才的人,但“至德所知,不可言说”,“说”就代表已经进入了思想和语言了,一旦进入思想和语言,就已经在分别当中了。
所以,在庄子的笔下,至德之人是默不作声的。
鲲鹏、藐姑射之山的神人、鲁国的兀者王骀、卫国的“恶人”哀骀它、有圣人之才的卜梁倚、“以善丧盖鲁国”的孟孙才、泰氏和浑沌,都是无所言说的。
文章插图
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既然至德者是无言者,至德所知不可言说,也就是至德之人根本不会发朋友圈,那么庄子又如何点赞?表达自己真正想赞同的观点呢?
- 芯片|功率半导体有多紧俏?博世亲自下场生产碳化硅芯片,目标产能上亿颗!
- 联想Yoga|双12轻薄本怎么选?优先考虑OLED屏,联想华硕两款热门机型上榜
- 手机维修|手机维修的猫腻‖你是不是上当了?
- saas|上半年的Redmi K40 Pro,现在入手2500元不到,还等?
- 彼尔姆|机器人公司想用 20 万美元「买断」你的脸,如果它足够友好
- 社交|【100个生意小技巧】年收入500万以上生意,必备的3个经营方法
- 联想|求你们别再骂联想了,如果毁了他,享福的还是美国电脑企业
- vivo|热门水桶机上手体验:消费者的需求,被它拿捏得“死死的”
- 华为智慧屏|手机有必要上一亿像素吗?这组样张对比图给出了答案
- 监管机构|谷歌和Meta被俄罗斯监管机构告上法庭,或面临巨额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