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吃下」苹果,全球第一的亚马逊 AWS 依然不敢放松


放松|?「吃下」苹果,全球第一的亚马逊 AWS 依然不敢放松
文章插图
云处于早期阶段,AWS 并非高枕无忧。
全球第一的云计算平台的大会,今年也「上云」了。
2020 年 12 月 2 日凌晨,亚马逊 re:Invent 全球大会正式开启。不同于以往八届大会,今年不但是亚马逊有史以来首次在线上举办 re:Invent 大会,更是其首次免费面向公众开放,开发者、用户均可以参与。特别是,针对中国区市场,亚马逊专门开设了线下分会场,为中国用户讲解年度峰会的技术亮点。
不过,相同的是,每一年亚马逊 re:Invent 都是亚马逊 AWS 对云计算行业趋势洞察与年度产品的疯狂输出,亚马逊积攒了一年的看家本领全部拿出来向外展示。今年发布会上,亚马逊 AWS 的 CEO Andy Jassy 再次开启了超长待机模式,长达 180 分钟的主旨演讲中,10% 的时间留给行业趋势洞察,90% 的时间是产品发布,以及自家客户讲解使用体验。
作为产品与服务「狂魔」,亚马逊 AWS 每年都有数百款、乃至上千款服务和功能发布,相较于八年前,亚马逊 AWS 产品发布数量已经增加了 15 倍之多。
今年亚马逊 re:Invent 大会,产品能力展示依旧是主角。
在发布会首日,亚马逊 AWS 发布 43 项新的云服务与功能,Andy Jassy 在主旨演讲中就介绍了近六成新品,包括计算、存储、数据库、数据分析、容器、机器学习运维等等。
作为云计算行业「头号选手」,透过亚马逊 AWS 的产品可以窥探出未来云计算行业发展的趋势脉络。
放松|?「吃下」苹果,全球第一的亚马逊 AWS 依然不敢放松
文章插图
亚马逊 AWS CEO Andy Jassy | 亚马逊官方
拿下苹果,进一步驱动成本降低今年最具看点的产品莫过于 Amazon EC2 Mac 实例的发布,AWS 让云端开展iOS 和 macOS 开发成为可能。
换句话说,开发人员可以利用基于 Mac mini 的 EC2 实例,在云上为 iPhone、iPad、Mac、Apple Watch、Apple TV 和 Safari 创建应用程序。
亚马逊拿下了大客户苹果,而于苹果而言,「macOS 上云」对苹果开发者生态、软硬一体战略意义重大。
与 Windows、Linux 操作系统不同,苹果操作系统 iOS、macOS 只安装在自家硬件设备上。Mac Mini 作为苹果 Mac 家族一员,外观、大小像一个糖果盒子,连接键盘、显示器,即可体验到与苹果台式一体机类似的工作环境。Mac Mini 主要面向预算有限,又想通过 macOS 生态提高生产力的用户群。所以,一直以来,Mac Mini 都是企业与个人用户最便宜的选择。
2013 年 6 月,《连线》杂志曾经报道,Facebook 使用 Mac Mini「农场」作为测试服务器,为 iPhone 应用程序进行「每小时数十万次」的测试。
当前,应用程序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需要可以进行大规模运行测试的苹果计算机场。显而易见,测试环境对软件开发尤为重要,而苹果生态的封闭性又决定了其对开发者不那么友好。
苹果的应用开发者只能在 Mac 设备,或者 macOS 系统上部署、开发、测试 APP。而上云后,开发者可以在云上运行 Xcode、Swift 开发工具,不必维护和修补专用的 Mac 设备,通过按需付费,大大降低了苹果开发者的门槛。
今年苹果通过转向 ARM 架构,打通 PC、手机等不同硬件设备,未来软件融合也将加速,「macOS 上云」就是苹果软件环境改变,蚕食安卓、Windows 生态的重要一步棋子。
放松|?「吃下」苹果,全球第一的亚马逊 AWS 依然不敢放松
文章插图
用户手持 Mac Mini 产品 | 亚马逊AWS
除了拿下苹果,在今年亚马逊 AWS 发布的 43 项产品中,可以看到云计算中计算、存储、网络、AI 几个方面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前沿性行业热词,包括容器、无服务器 Serverless、云原生、混合云等。
但这些技术、产品迭代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只有成本降低,才能驱动云计算进一步规模化发展。
发布会上成本问题、性价比几个词被反复提及。比如,亚马逊 AWS 发布创新性 Lambda 服务,通过兼容容器与无服务器 Serverless 两种技术,以更小的颗粒度计费帮助客户节省最高达 70% 的成本。存储方面,Amazon EBS Gp3 可为用户节省 20% 成本,对象存储的成本降低可高达 95%。
今年疫情加速了全球数字化进程,让数字化成为企业的「必选项」,而非可有可无。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成本问题成为盘桓在企业面前的大山。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资金捉襟见肘,IT 支出明显不足。
AWS 大中华区云服务产品管理总经理顾凡也提及成本的重要性,「从客户反馈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两个部分,第一个就是价格、成本能否有更好的提升,最后才是新产品的工作负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