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奇兵并购Arm,且看黄仁勋打破HPC三分天下


黄仁勋|奇兵并购Arm,且看黄仁勋打破HPC三分天下
文章插图
过去几年来,数据中心市场崛起,高性能运算的前景带动了半导体业的发展,也让Nvidia从一家做游戏显卡的小虾米一跃成为当今芯片业的大鲸鱼,且看“黄氏定律”(Huang’s Law)到底是否真能继续摩尔定律的野心。
Nvidia创办人黄仁勋出生于台北,9岁就随家人迁往美国,而后在斯坦福大学取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童年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优渥,虽然在美国定居,但家里经济并不好,从小是在肯塔基州的一所乡村学校长大,在那里黄仁勋学会了抽烟、爬墙、打架,许多同学身上甚至都还带刀,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增长,也令他有着较粗犷的性格。
不过尽管如此,黄仁勋在擅长体能运动之余,学习成绩仍相当优异。他从来不认为,他小时候的环境是一种阻碍,反而让他能更加坚强,更有活力。他甚至在Nvidia股价涨破100美元时,跑去在手臂上刺青,并引以为傲。他可能是世界上少数会在身上刺青的知名CEO,也令其有着不同的魄力,最终创造出了如今半导体业的巨头。
黄仁勋|奇兵并购Arm,且看黄仁勋打破HPC三分天下
文章插图
黄仁勋在2014年NVIDIA Gaming Festival上大秀他的刺青。(Source:NVIDIA Facebook)
比起如今的AMD及英特尔,Nvidia其实非常年轻,黄仁勋最早在硅谷落脚就是担任AMD的芯片设计师,后就职于LSI Logic,这是首个推出ASIC芯片,并实现系统单芯片解决方案的半导体厂。不过黄仁勋早立志要自己创业,于30岁时,也就是1993年创办了Nvidia,投入当时竞争非常激烈的绘图芯片产业中。
5年后,Nvidia发布的第四代显卡性能开始在市场上占据上风,但可说是历经10年血战才真正奠定了在这个产业中的地位,击败诸多知名的竞争对手,要不是ATI被AMD收购,可能也无法继续与Nvidia竞争。2006年,独立显卡开始迎来了两强争霸的时代。
GPGPU
但从一开始,这本就不是一个很有利可图的行业,黄仁勋在创业前后受到相关专家朋友的劝阻,事实上,创业过程也非常艰难,Nvidia也曾因太过执着于对性能的追求,忽视商业环境的需求而差点夭折,不过他很快就学到教训,并适应了由英特尔制定的产业规则,x86已是半导体的王者,但黄仁勋很早就发现了GPU的利基所在。
最初其实也没有GPU这个称呼,是由Nvidia而起。1999年,黄仁勋推出全球最早被称之为GPU的显卡──GeForce 256,并不断强化可程序设计的能力。图形处理器通用计算就是黄仁勋想要抓住的趋势,早在2002年,黄仁勋就做着将GPU应用在AI运算的梦,Nvidia今日的成功是有着极其漫长的伏笔,而非偶然。
2003年左右,各界专家开始注意到图形处理器通用计算(GPGPU)的潜力,尤其是大批量的小数点下浮点运算。尽管CPU核心的计算能力仍在GPU之上,但简易多核设计,令GPU在处理浮点运算具有优势,如今更逐渐拉开距离,成为重要的计算单元。而通过将才刚起步的营收大把投入研发后,2007年,Nvidia发布了初版的统一计算架构(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CUDA),奠定了并行计算的里程碑,也是Nvidia在高性能运算(HPC;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上的基础。
当然Nvidia并不是没有对手,AMD同样迅速地意会了趋势的到来。不过曾有“核武狂魔”之称的黄仁勋在站稳脚跟后,当然仍一路在性能路上奔驰,最早可以拿来煎蛋的显卡可不是AMD的。
黄仁勋在加州厨房中端出了新一代AI基础通用架构系统DGX A100,对应8颗Tesla A100 GPU。(Source:NVIDIA)
野心不止于数据中心
而自有CUDA之后,Nvidia马上就发布了以Tesla为名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虽然众所周知,数据中心将会越来越普及,市场越来越大,尽管握有GPU的技术优势,但Nvidia在此领域还称不上什么先驱,不过善于缠斗的黄仁勋已瞄准了在大趋势进展中,市场的空白。
未来随着半导体技术进展,数据中心不再需要那么大的机房,将越来越商业化,资料科学也会越来越普及,所需要的不同等级产品将越来越多,但市面上还没有这些解决方案。从超级计算机(Supercomputing)、超大规模数据中心(Hyperscale data center)、企业数据中心到个人服务器之间,都还有极大的空白。
黄仁勋|奇兵并购Arm,且看黄仁勋打破HPC三分天下
文章插图
未来的数据中心不仅是建在陆地上,还有水下。(Source:微软)
“且若没有空白,就创造空白”,这就是黄仁勋的的策略思想,他善于填补未来的空白。除不遗余力对资料科学及人工智能的推动外,还有如多媒体的应用需求,光线关注(Ray Tracing)技术也是如此。虽然也颇受质疑,在市场开口之前就提出解决方案,成为Nvidia的风格。但为实践这样的策略,Nvidia的产品就必须具备更大的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