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长视频战争:十年 1000 亿人民币,烧出了三家电视台( 二 )


巨头的入局改变了长视频行业原本由创业公司建立起的生态,把行业拉进了一场难以为继的消耗战。
火爆的网剧《盗墓笔记》最早敲开的就是优酷的大门。“它们开价 1 亿元,但优酷的上限是 200 万元。” 一位优酷人士说,最终,这部剧被爱奇艺用 500 万元一集的成本拿下。
2013 年初,就在百度和 PPS 接触之际,消息在媒体上被曝光。始作俑者是 PPTV,这个排名靠前的视频平台正意图出售却不顺利。它的成败在此一举,为扰乱 PPS 和百度的谈判,更为了刺激其它玩家们的神经。
阿里巴巴在此时入局,一位接近交易的投资人告诉采访人员,阿里提出以接近 5 亿美元的估值和全股票的方式收购公司。但 PPTV 非常犹豫,因为它被要求进入阿里体系并重组团队,“好像从平台变成了一个导流入口”。上述人士说。
他们更青睐苏宁的方案,虽然价格更低且只收购 70% 的股份,但苏宁对团队承诺:“你们是苏宁互联网的一面旗帜,我们不懂,以后靠你们了。” 这直接打动了 PPTV。最终,PPTV 卖身苏宁。
这场交易并未改变行业的格局,但促使阿里把视线转向了此时已有退意的古永锵,间接促成了今天三强格局确立。
中国互联网 20 年,市场形成了 BAT 巨头三足鼎立之势。为了保住垄断性地位,它们在不断扩大着自己的业务边界。
“实际就是一场以 BAT 为中心的世界大战。” 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这样描述这场博弈,核心战场有两个:一个是以 O2O 为主的应用场景之争,另一个就是流量入口之争。长视频是流量入口之争的焦点。
一位接近交易的投资人告诉《晚点 LatePost》,阿里直接给优酷的出价开到了每股 26.6 美元,这超出了视频行业以往任何一起交易的价格。但这位投资人让古永锵别急着答应,“你们在这个基础上多加 1 美元,以 27.6 美元每股的价格同步去和别人再谈谈。”
这里的 “别人” 正是阿里的老对手腾讯。此时,它正计划推动自己的腾讯视频与其中一家头部视频网站合并,并换取一定比例的股权。
2011 年成立的腾讯视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是防御性产品。“我们发现用户有看视频的需求,那就先做做看。” 一位原腾讯视频产研线的中层员工说。相比当时优酷超过 4000 万的日活用户,腾讯视频直到 2014 年初才刚刚够到 1000 万。
在优酷之前,腾讯已经和爱奇艺接触过了。龚宇(爱奇艺 CEO)是有意愿的,他想得很清楚,前提是必须获得一个微信的流量入口和社交功能权益。“但腾讯不同意。” 一位原长视频平台高层告诉《晚点 LatePost》。
对于要不要交出视频业务,腾讯内部也在博弈。在和优酷谈判的时候,腾讯视频总经理孙忠怀带了一整个团队飞到香港请缨。一位投资部人士告诉《晚点 LatePost》,他当场立了一个军令状,概括而言就是在限期内,会让腾讯的市场份额稳定在前二的位置。
对腾讯而言,视频是出口。孙忠怀团队花了一整个晚上和腾讯总办的高层们讨论腾讯视频未来可以怎么走。最终腾讯放弃了出售。
对优酷而言,此时腾讯愿不愿意已经不重要了。它看到了阿里巴巴的急迫,转身和这个巨头说:“如果你再加 1 块钱那肯定稳了。” 它们如愿了。“腾讯的实际出价其实比阿里低了 20%。” 一位接近交易的投资人说。
至此,爱奇艺、优酷与腾讯视频分别背靠了百度、阿里与腾讯。
“这一笔钱,你想怎么发挥都可以”
2015 年,腾讯的彻底苏醒点燃了战争。
“超过优酷成为行业第一。” 此时的腾讯视频有了清晰的目标。一位腾讯视频中层回忆,此前腾讯视频第一任负责人刘春宁喊的口号是 “弯道超车”。“怎么超?超过谁?从来没有讨论过。”
放弃出售后,腾讯视频也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战术:第一,打磨产品;第二,拿多元版权从各个方面满足用户需求;第三,拿集团流量资源。
时任公司副总裁黄海的加盟起了关键作用,他曾经负责腾讯移动端产品、网络媒体产品与广告平台。因为一手做起了腾讯新闻移动端,所以黄海很快为腾讯视频争取到了腾讯新闻的支持,后者在当时是一个日活跃用户过亿的超级应用。
一个时代背景加速了腾讯视频的崛起:国内移动流量平均资费正在持续下降,直到 2015 年资费降费达到了 40%,流量进入爆发时代,宽带网络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渗透。
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腾讯视频的 DAU(日活跃用户)从 2014 年初的刚刚 1000 万被拉升至 2015 年初的 5000 万,跃升行业第一。相比之下,优酷的 DAU 在这一年只增长了 500 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