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人机工程|宝沃黄超俊:智能座舱人机交互参数化设计研究( 三 )
另外就是风道的优化,我们做了一个取巧的办法。就是把我们的屏做小,更靠近人体,也就就是IP后端也更好的靠近人体,但是这样的话视距也变小,所以说为什么现在很多车型液晶仪表要做小,我个人认为跟这个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第三个就是最要命的CCB优化,再好的办法就是从“一字形“的CCB变成“几字形“,来腾出更大的空间。以上我们只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方向。AR-HUD从设计角度看还有其他的考量吗?我认为还有的。
首先就是AR-HUD应该显示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做了一些分析,包括标杆分析、功能逻辑分析等等,总结下来包括5大方面,行驶状态信息、导航信息、驾驶辅助信息、安全提醒信息和社交娱乐信息,二层详细系统具体分布如上图,这些信息又应该怎么去分布呢?
这有一个原则,从人生理来讲,绿色的区域是我们眼睛动、头不动的舒适区域,这个区域应该布置一些核心的信息,眼睛和头都能很舒服的动应该也是重要的信息,另外眼睛和头相对舒适的区域应该是布局辅助的信息,如图,核心的导航、驾驶辅助、行驶状态、导航和安全提醒等信息其分布建议如上所示。
这些信息的页面设计应该怎么优化呢?应该考量三个方面,一个就是信息的布局,我们认为它的设计元素要留适当间隙,不要排的太满,层级化一定要进行相应突出,避免重叠。另外就是AR-HUD和组合仪表是匹配着用的,这个里面要有一定的差异化,要避免非重要信息的重复,重要信息可以叠加。
第二个是信息显示,驾驶状态一定要避免使用过多的文字,更多以图形和简短动图来呈现。另外同等重要度信息数量不要超过3个。
第三个是界面色彩,我们建议色彩搭配不宜过多,色彩的透明度以及重要信息的程度也需要注意。
此外,如果从平台化考虑,AR-HUD应该怎么进行平台化系统规划呢?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是SUV,一个是轿车。AR-HUD会受几个因素的影响,重要的因素就是座高H30-1,前风挡的角度A130-1,还有就是前面空间的距离L,这三个因素对AR-HUD都是有重大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H30-1。
对于H30我们做了很多的分析,我们发现H30和AR-HUD所需要的空间L是一个反比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H30越高这个距离L就会越小。换句话说, SUV布置ARHUD会更加容易一点,对于轿车来讲则会更困难一点。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L113,就是前轮心到脚踏点x方向的距离,大众的MQB平台L113是不变的。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就是丰田的架构的平台L113是变的,这是因为公司的理念是不一样的,丰田更加以人为本,人是可以进行调节的,所以L113是变化的,MQB侧重的是平台化,所以这是两个车企不同的风格。我们发现电动车比燃油车L113大的多,电动车一般550mm,燃油车一般是450mm,相差了100mm,L113越大对于布置AR-HUD也会更加容易,综上,我们给出了一个建议,ARHUD匹配的顺序应该是电动车SUV到电动车的轿车,燃油车的SUV到燃油车的电动车。
验证是正向开发最重要的基准,我们一直在探索一个事情,就是如何让人机参数化设计和实时可视化同步验证。这个问题大概在三四年前,我在德国研究中心和国外的专家进行探讨,后来发现其实是有这样的实验室可以做这样的事情的,后来通过这几年的搭建我们目前也完成了这样的一个人机VR的实验室。目前我们也可以进行类似的实时验证和测试。可以看到,这个实验室分为三部分,显示区域、动捕区域和评审区域,在造型CAS阶段进行整车级人机工程及HMI人机交互“沉浸式”静态动态设计验证,对智能座舱参数化设计进行设计验证及修正,大大提升设计品质。
以上给大家分享了一些案例以及我们对于这种参数化设计验证的方法。那么智能座舱未来的挑战究竟是什么?目前“Z世代”这个词很火,因为所有的车企都将目标人群瞄准了95后。95后更喜欢科技感、极简风格、以及良好的人机交互体验,所以一定要兼顾到Z世代的审美。
宝沃智能座舱也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规划和畅想。从趋势来说,我们认为造型是往极简方向在走。从功能配置来说,我们在往疲劳监测、人脸识别、多模交互等新技术都将搭载到宝沃新的车型中去。
回到刚才的问题,那未来的挑战是什么呢?我认为第一个问题就是0实物按键是否会到来?目前极简或者智能交互真的是一个物理按键是否都不需要了?我们做了一个分析以后发现,物理按键的确是一个很明显往下走的趋势,我们从传统的车企百分之六七十的比例一直下降到大概23%-24%,那未来的方向是否会下降到0?我个人认为应该不会。
- 华为鸿蒙系统|华为汽车战略布局,进入汽车行业的底气来自哪里?(车车佳)
- 智能化|感知局限下,车路协同的“子弹”还得再飞会儿
- b2c|156天后,网约车市场依然静悄悄
- 智能网联汽车|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二批试点城市公布
- grab|东南亚最大的独角兽,网约车Grab纳斯达克上市,市值345亿美元
- 人机|人机融合时代,中国机器人如何弯道超车
- 阿里巴巴|阿里再次押注网约车:出行市场巨变,滴滴这次危险了?
- 小米科技|小米造车已经开始面向大众用户了
- 车联网|加量不加价,荣耀60系列发布,俩版本差价1000元该选谁?
- 车路协同:无人驾驶的“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