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人机工程|宝沃黄超俊:智能座舱人机交互参数化设计研究( 二 )
以上就是我们人机交互的设计框架,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参数化设计的一些案例。
什么是参数化设计?其实我认为就是设计参数化,大家都知道汽车其实是由N个尺寸链来组成的,从整体的架构搭建到具体系统、零部件的分析都有庞大尺寸支持,人机交互设计也是一样的。我认为参数化设计的核心是用具体的参数控制交互载体和人的物理关系及指导交互载体本身系统设计的集合。
这句话有点拗口,但其实我想说两个方面的信息,第一是我们要控制人的生理需求,用参数来控制交互载体和人的物理关系,第二是我们要研究人的心理需求,那就是交互载体本身系统设计有要求,把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进行全面的管控。
我们一直基于前瞻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交互设计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分析,包括疲劳监测、智能语音等等。今天重点跟大家分享显示屏系统以及ARHUD参数化设计。目前来讲显示屏系统大家都有一个一致的方向,那就是最高配车型都会往8屏设计看齐,包括仪表、中控、方向盘屏、Console屏、间接视野屏、后排娱乐屏、后排Console屏、ARHUD等。想问一下,这些屏我们怎么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怎么才能在车里让它搭载得更好呢?
我这边罗列了一个分析,我们认为有几个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首先必须要考虑直接可视性。我们首先要评估组合仪表到人的距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准参数,另外就是屏是否被遮挡,大家都知道组合仪表是有法规要求的,方向盘的遮挡也是有要求的,所以在考量组合仪表屏与方向盘的关系时,一定要满足可视性的要求。还有中央显示屏的遮挡和可视化是否能OK,一般来讲一字屏式中央显示屏在左下角位置都会被遮挡,所以这个方面我们会设计一些常用的功能键,也就是说可以盲操的功能键。
对屏的设计要素进行控制,包括屏里面的文字和字符的大小,这些也是很关键的。我印象中在车展我经常看到一些车的屏特别小,屏小了以后字符也小,从驾驶员的角度来看是很难看得清楚的,这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反光成像,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屏幕反光,屏幕成像,特别是透明区里的成像,这些是需要规避的。从我们的研究发现来说,一字屏在前风挡的成像相对来讲是比较困难的,除非把这个屏更靠近人体,那也会带来IP搭接困难等一系列的问题。
操作方便,重要考虑的是屏幕和人的位置和物理关系,如图所示。同时交互页面系统也是有法规要求的。今天想重点讲一个参数,就是屏与人的距离关系的要求,我们称之为视距,就是人体中心点到屏几何中心点的距离,大家知道在传统汽车里面组合仪表是机械仪表,目前智能驾舱发展来看,用的都是用液晶仪表,布置形式包括镶嵌式、悬浮式等,悬浮的效果我认为是更加迎合目前造型的要求的。
所以这个视距应该怎么来控制呢?在这里我跟大家直接讲一下我们的研究结果。屏的大小和视距其实是有关系的,传统的组合仪表如果是12.3英寸的话,我们认为这个视距应该控制在710mm到750mm,如果是10.25英寸到12.3英寸的话控制在680mm到710mm,小于10.25英寸应该控制在600mm到680mm范围。同时我们发现这些字符的大小跟距离也是有关系的,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一般文字高度3mm到4mm、字符高度4mm到6mm,当屏幕小于10.25英寸时,文字高度介于2.5mm到3mm、字符高度介于3mm到4mm。
下一个案例想跟大家重点提一下AR-HUD的参数化设计,我认为这应该是所有车企未来2到3年里面重点布局的一个技术。而且从我们的研究方向上来讲,W-HUD目前来讲是相对成熟的,但是下一个阶段肯定是AR-HUD的发展,AR-HUD会分为两种,一个是2D AR-HUD和3D AR-HUD。其中,3D AR-HUD我们认为有一定的技术风险,所以目前我们倾向于2D的AR-HUD。2DAR-HUD它分为单层和双层的,双层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大众ID.3和ID.4了。那么AR HUD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太大了,这对于我们物理空间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举个例子,一个双层的AR-HUD12升,相当于24瓶矿泉水,这么大的体积要放到到IP里面去是很难受的。
我给大家看一下剖视图,目前5L的W-HUD布置空间基本可行,但如果是8L的3D AR-HUD的话就会有一些干涉的问题了。而双层的12L的AR-HUD带来的问题将会是非常严重。首先它会和前面流水槽的钣金发生严重的干涉,另外还将侵占IP风道大量的空间,最要命的是和CCB的干涉。其实主要的问题还是在X方向,前后方向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从物理角度来讲是有机会解决的。首先是流水槽钣金的优化,传统汽车流水槽宽度为278毫米,调查一款可布置HUD的车分析,其流水槽宽度只有110mm,所以我们在做架构定义或者在做改款车的时候,流水槽后端一定要往车的方向给拍过去。如果要进行平台搭建,我们认为流水槽的宽度一定要控制在150mm以内,这样AR-HUD才有可能布置下去。
- 华为鸿蒙系统|华为汽车战略布局,进入汽车行业的底气来自哪里?(车车佳)
- 智能化|感知局限下,车路协同的“子弹”还得再飞会儿
- b2c|156天后,网约车市场依然静悄悄
- 智能网联汽车|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二批试点城市公布
- grab|东南亚最大的独角兽,网约车Grab纳斯达克上市,市值345亿美元
- 人机|人机融合时代,中国机器人如何弯道超车
- 阿里巴巴|阿里再次押注网约车:出行市场巨变,滴滴这次危险了?
- 小米科技|小米造车已经开始面向大众用户了
- 车联网|加量不加价,荣耀60系列发布,俩版本差价1000元该选谁?
- 车路协同:无人驾驶的“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