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MySQL 数据库
文章图片
“华为不造车” , 这句话不知道华为强调了多少遍 , 但华为在汽车行业内的热度却越来越高 。 近日 , 华为以1.88亿元竞得东莞松山湖26万平方米工业用地 , 东莞市公共资源交易网信息显示 , 华为竞得的该地块编号为2021WT079 , 面积为26.36万平方米 , 位于东莞市松山湖阿里山路与桃园路交叉口东北角 , 产业类型归属为“智能汽车部件制造” 。 同时 ,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项目投资效益协议合同书显示 , 该项目投资总额不低于24亿元 。
事实上 , 从华为业务涉及汽车行业开始 , 关于“华为要造车”的消息就铺天盖地而来 , 终于 , 在华为的多次声明中 , 人们认识到了“华为不造车” 。 但随着华为一句“帮车企造好车” , 另一种消息也随之而来 , “华为要做中国博世” 。 众所周知 , 博世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几家零部件供应商之一 , “车企造车都离不开它”就是对这家企业的肯定 。
而今 , 汽车智能化趋势兴起 , 互联网科技行业出身的华为似乎终于遇到了在汽车工业方面一展身手的机会 , 成为“中国博世”的机会就在眼前 , 而从华为的动向来看 , 比起“造车新势力” , 或许“中国博世”更符合其下一阶段的身份 。
带着双刀走向“中国博世”
如果时间倒推几年 , 华为与汽车大抵是不相关的关系 , 但因海外业务受限 , 华为手机销售收入减少 , 华为开始积极向智能汽车相关领域转型 。 在华为的计划里 , “帮车企造好车”是重点之一 , 而如何帮车企造好车 , 华为也找到了两个方法 。
在今年9月 ,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运营官王军在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 , 华为帮助车企造好车主要是两种模式:第一种是Huawei Inside模式 , 华为与北汽、长安、广汽三家进行战略合作 , 支持它们各自的子品牌;第二种便是传统的零部件供应商模式 , 华为提供高品质的零部件 , 服务好车企客户 。
值得关注的是 , 从目前华为在汽车行业的表现来看 , 它的两种方法都很有成效 。 从今年4月开始 , 华为在所谓的“Huawei Inside模式”以及“传统的零部件供应商模式”方面频频大秀肌肉 。 一开始 , 华为与北汽极狐联合推出了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 , 成为了华为智能驾驶的首个落地项目 。 这之后华为的货架又上新塞力斯SF5 , 成为了这款新能源车的带货主播 。 今年11月刚刚亮相的阿维塔 , 背后也有华为的鼎力相助 , 该品牌是长安汽车携手华为与宁德时代的最新力作 。
而“传统零部件供应商模式”层面 , 华为则展示出了非同一般的统治力 , 几乎涉足了智能汽车的全部核心技术领域 。 其中 ,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囊括了五大业务板块 , 分别是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和智能车云服务 。 华为智能车云服务产品部整合了华为公司云计算、大数据、车联网、V2X等ICT技术能力 , 为车企、开发者提供包括自动驾驶云服务、车联网云服务、高精地图云服务、三电云服务在内的四大云服务 。
总的来看 , 华为几乎实现了软件技术全覆盖 , 部分核心零部件自主生产制造 。 而此次不惜1.88亿拿地并准备投资最少24亿在“智能汽车部件制造”方面的做法 , 或许可以表明 , 华为正在成为“中国博世”的道路上快速奋进 。
登上智能汽车这趟列车 是被迫还是早有预谋?
表面看 , 华为登上智能汽车这趟列车似乎是被迫营业 , 毕竟由于种种原因 , 尤其是海外业务受损 , 华为手机销量极速下降 , 手机销售收入降低 , 此时的华为亟待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 这个时候 , 智能汽车的列车恰好经过 , 华为被迫营业也不是没有可能 。
但对于华为来说 , 登上智能汽车这趟列车或许更多是“早有预谋” 。 时下正值汽车智能化的浪潮 , 汽车正在从单纯的出行工具进化为融合出行、娱乐和办公功能为一体的移动智能空间 , 而这种变革一如10年前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转变一般不可逆 。 而变革的背后 , 往往意味着新的市场机遇 。 2021中国分析师大会中 , 天风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赵晓光表示 , 汽车会从智能化浪潮带动一个上万亿的市场 。
显然 , 华为就算是被迫营业智能汽车业务 , 这种被迫也会给华为带来巨大的机会 。 更何况 , 从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来看 , 其更像是早有布局 。
稿源:(未知)
【傻大方】网址:/c/1202b245R021.html
标题:数据库|不惜1.88亿置地造零件 华为做“中国博世”实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