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期|出人意料的“第十名效应”: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往往不是一二名

文|绿叶妈咪
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在我们的观念里,学生时期位于班里第一第二名的孩子,都是优秀惯了的人,以后肯定有大出息。但是事实却出人意料:班里将来最有出息、最成功的孩子,大多不是第一第二名。
学生时期|出人意料的“第十名效应”: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往往不是一二名
文章插图
这件事乍一听,读者朋友们也许会很不赞同:"你在这瞎说什么呢!人家成绩好,怎么可能没出息!"
先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这个结果并不是我信口胡诌的,而是有真实调查数据支撑。
学生时期|出人意料的“第十名效应”: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往往不是一二名
文章插图
"第十名效应":班级里最成功的孩子,往往不是第一第二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杭州一名小学老师周武受邀参加毕业学生的聚会,在聚会中他惊讶地发现,那些有所成就的学生,在学校时的学习成绩并非特别出色;而那些学生时期成绩数一数二的孩子,却成就平平。
周武暗暗把这个现象放在了心上,回去后便开始研究毕业班的学生。在10年的时间里,他对151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了"第十名效应":
学生时期|出人意料的“第十名效应”: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往往不是一二名
文章插图
学生时期排在前三名之后,第十名到第二十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表现得十分出色;而那些排在第一第二名的优秀学生,却在后来的升学和就业中屡屡受挫。
学生时期|出人意料的“第十名效应”: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往往不是一二名
文章插图
"第十名效应"有迹可循
"第十名效应"超出了我们的常规认知,在我们的印象中,优秀是一种习惯,长期处于前三名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显然有更大的优势。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结果呢?
我个人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首先,前三名的孩子,多数知识面狭窄。
我们必须承认,生活中确实有多方面发展的孩子,他们不仅学习"傲视群雄",其他方面也非常突出。
但不可否认的是,更多的孩子处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况。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想要长期保持前三名,他必须把绝大多数的时间花在学习上,这样成绩才能脱颖而出。
但同时,他们也缺乏尝试、学习其他东西的时间。反观第十名左右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是顶尖,但他们有时间去看其他的书、发展兴趣爱好,成长得更为全面。
学生时期|出人意料的“第十名效应”: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往往不是一二名
文章插图
其次,前三名的孩子,抗挫能力大多不强。
学习成绩能够排在前三的孩子,往往都是有着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他们很可能是一直名列前茅的。这虽然很好,但也隐藏着一个弊端:孩子习惯了众心捧月、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打击。
这样一来,面临具备极大挑战性的升学、工作时,这些孩子的抗挫能力就得打个问号了。很多孩子尝惯了顺风顺水的滋味,面对挫折时如果没有调整好心态,那么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产生自我否定、不知所措的心理。
学生时期|出人意料的“第十名效应”: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往往不是一二名
文章插图
而第十名左右的孩子,通常既有着良好的学习能力,也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够完美,心态更加稳定。面对挫折和失败,他们的心态更加平稳,所以抗挫折能力会更强。
学生时期|出人意料的“第十名效应”: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往往不是一二名
文章插图
不是每个成绩数一数二的孩子都不优秀
在了解"第十名效应"的时候,我们也看出来了这是一个大多数的现象,现实总有例外。
有些孩子成绩数一数二,升学、就业时也是人中英才,与那些学生时期拔尖、出社会后泯然众人的"好学生"截然不同。
之所以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培养方向的不同。
学生时期|出人意料的“第十名效应”: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往往不是一二名
文章插图
清华大学前校长曾经指出:清华校园里有很多"A型学生",但社会更需要的是"X型学生"。
"A型学生"指的是我们传统观念里的"好学生",他们学习成绩数一数二,但也仅限于成绩好,其他方面都受到了局限;
"X型学生"指的是新型的"优等生",他们成绩可能数一数二,也可能并不拔尖,但是他们具备强大的创造力,愿意尝试和挑战。
学生时期|出人意料的“第十名效应”: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往往不是一二名
文章插图
显然,"X型学生"正是那些将来会有一番成就和作为的孩子,也是我们培养孩子时需要靠拢的方向。创造力和抗挫力,显然比一时的成绩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