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认知决策机制应用(2):唯品会

导语:上篇以“学习机”为例,介绍了认知决策机制的在介绍产品方面的应用;不过产品经理的主要工作不是信息传达,而是产品规划,所以今天再以互联网产品“唯品会”为例,探讨大脑认知决策机制在“产品规划”方面的应用。
大脑|认知决策机制应用(2):唯品会
文章插图
本文内容以唯品会作为案例载体,站在外部角度做纸上谈兵的探讨,暂时不考虑实际执行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而是从大脑认知和决策机制角度,尝试去观察电商App的问题,以及思考解决方案。
大脑的认知机制包括过滤机制、识别机制、评判机制;围绕大脑的3个阶段的认知机制,我们将信息沟通的过程,整理为建立连接、简化认知、引导决策3个对应的步骤。
一、建立连接我们看书或浏览网页时,看到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比如5*6,大脑会自动将答案30算出来,因为毫不费力;如果看到的是17*28这种不熟悉题目,则会直接跳过,因为它需要我们停下来启动思维脑进行计算;通常情况下,大脑不会去浪费这个精力,除非这道题很重要,比如在做数学作业或考试。
唯品会的产品定位是“品牌特卖”,“特卖”不是大脑熟悉的词,也很难通过字面进行直接理解;所以对于一个普通用户来说,看到品牌特卖广告语跟看到17*28的感觉是一样,就是没有感觉,大脑直接跳过,没有接收到广告在说什么。
在大部分用户的手机已经安装了淘宝、京东、拼多多其中一个或多个的情况下,其他电商APP只有传达类似5*6这样可直观理解无需思考的信息,才有机会与用户大脑“建立连接”;而17*28这种需要思考的信息,违反认知流畅性,只会被大脑的过滤机制拒之门外。
唯品会希望传达的信息是“品牌商品”与“价格优惠”,从吸引注意和简化认知角度,我提供一个参考:品牌商品,平易近人。

  • “平易近人”大家都熟悉,能够直接理解,平台拉近了品牌与我们直接的距离。且平易近人的表述,与品牌高高在上的形象,构成对比与冲突,更容易吸引用户注意力并留下印象。
  • “平易近人”意义比较正面,带给我们的感受是更低门槛获得品牌商品的亲近感,从而避免了直接使用优惠、低价等词语所造成的廉价感。
二、简化认知我们每次接触新事物,首先都是会根据已知信息,在大脑中形成一个预期,这个预期就是我们探索新事物的路标;比如拿到一部未拆封的新手机,虽然暂时看不见手机,但是根据经验,我们预期手机边缘会有一个电源按钮,这个按钮就是我们开启手机的路标;假设拆开后找不到电源按钮,大脑失去路标,就会变得烦躁不安。
信息符合预期的正面案例如拼多多,在使用之前,我对拼多多的预期是东西便宜,因此打开后看到满屏5块钱的指甲钳、9块钱的数据线、10块钱的中性笔等各种价格极低且熟悉的小商品,马上就有一种大脑预期得到眼前信息精准验证的确定感——我听说你们东西很便宜,进来一看果然很便宜。
相反,唯品会就让我有一种迷路的感觉。唯品会的卖点是“品牌特卖”,预期会看到“品牌货”与“价格低”;我第一次打开唯品会的感觉是,品牌很多都不认识,价格也不确定是不是真便宜;看着满屏花花绿绿的页面,只有迷惑,这不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卖衣服的App吗,跟淘宝京东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在这里买衣服?
品牌很多不认识,可能是我的问题,相信女性用户会认识更多;价格是不是真便宜,如果认真对着京东淘宝对比,应该也能找出不少有价格优势的产品。
可惜我们的大脑,不是科学家思维——认真观察事实再总结观点;而是律师思维——先有观点再找验证的事实。
我们不会从花花绿绿的信息中,认真观察其中60%是品牌,再对比京东淘宝,发现这里70%商品价格更低,从而得出结论,唯品会果然是品牌特卖;相反,我们是先有“品牌特卖”的预期,再花几秒寻找可验证的事实,没有找到,就直接放弃。
唯品会如何帮助用户验证预期?
简化用户对于产品的认知,就是为用户的预期设置显眼的路标,让用户在几秒钟之内,就能快速验证,从而形成确定感与认同感。
比如在首页设置专门区块,让用户快速验证“品牌货”与“价格低”的预期:
1)熟悉的品牌
推荐普通大众都熟悉品牌,如Nike、华为,以及女性用户熟悉的衣服、化妆品等品牌。
2)直接的商品
直接展示商品,而不是品牌logo;你有一款非常漂亮的Nike鞋子,那就直接展示给用户,让用户一看到就两眼发光,被深深的吸引;而不是展示一排排的logo,要求用户看到品牌时,还要主动停下来思考一下,Nike?Nike最近什么新款?我有没有什么想买的?要不要点进去看一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