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双减”之后,孩子们的时间去哪儿了?( 二 )


今年10月,贵州一家长抱怨老师布置作业太多,却遭到37名家长联名要求其为孩子转学,理由是理念不同。培训机构上不了,就“一对一”或“攒班”;学校作业少了,就自己买卷子让孩子“刷题”——这样的理念,确实与“双减”背道而驰。
改变惯性思维,减少家长的焦虑,需要一套“组合拳”。
作业|“双减”之后,孩子们的时间去哪儿了?
文章插图
10月15日,北京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学生表演舞蹈《太空》。新华社采访人员 金良快 摄
“校外问题从校内多想办法解决,课外问题从课内多想办法解决,学校要在党建、课程、教学、作业、课后服务、管理等多方面综合发力。”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常务副校长、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认为,“双减”应从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双向发力,让教育回归学校、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在校内学会、学足、学好,让学校回归育人,增强教育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回归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最终实现“去功利化,回归公益化;去应试化,回归素质化;去焦虑化,回归理性化”目标。
“要以育人共同体建设为载体,深化家校协同工作。”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认为,要做好政策宣传解读,让家长理解政策,信任教师工作,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协同育人。同时,要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建议,学校要以教学改革实绩赢得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并引导家长改变短视化、功利化教养心态,一些“双减”配套改革还需深入推进。
作业|“双减”之后,孩子们的时间去哪儿了?
文章插图
11月24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学生在“屋顶生态园”里收获胡萝卜。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颖 摄
减负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联动,久久为功。 各地学校和家长代表纷纷表示,落实“双减”还需要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深化、社会用人评价导向变革,让人才成长通道更多元、更宽广,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教育生态。
出品人:赵承
监制:车玉明
统筹:吴晶、林晖
作业|“双减”之后,孩子们的时间去哪儿了?】采访人员:胡浩、史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