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们和13位大佬聊了聊行业疾风下的生存法则( 三 )


8、《不止于迷雾剧场的半壁江山》
影视是需要沉淀的,并非越早出来越冒进就越好。如果你才22岁那就不要写25岁的东西,你经历的和别人经历的不一样,那就是独一无二。同样是亲情、爱情、友情,你的故事写出来和别人不一样,就会打动别人。
甜宠剧不需要落地,在天上飘着就好了,但观众自己在天上飘久了也会想下来,想看接地气的东西。观众看剧,好奇心一定是要大于自己所需的,否则没必要去看,从复杂到垂直只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现在觉得甜宠剧多,以后说不定就换个方向了。这种产品类型适应的是固定一批人,因为高中生永远存在,总有人正年轻。
我更倾向于原创,因为这是早晚的事儿。而且如果光是买IP就已经花了一两千万,就还得考虑变成剧本时又不能找太差的编剧,这也决定了整个剧的体量也不能太小,所以从第一步开始,就产生了巨大的资本投入。接下来就得开始算:要拍多少集,每集要卖到多少钱,所有的制作和税,要找到什么样的演员来匹配等等,这样一下子就被资本绑架了。
雷瑛
鱼子酱文化CEO
电影|我们和13位大佬聊了聊行业疾风下的生存法则
文章插图
9、《偶像工业是长江,不是瀑布》
偶像工业这个词,它一定是宽的,它是长江是黄河,但不能永远是瀑布。如果你站在长江边上看,可能不会觉得非常壮观,但是如果在卫星图上看,长江绵延数千里,而瀑布就是近距离的叹为观止。
现在还处在偶像产业的初级阶段,但跟三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入局公司更多了,从原来单纯的练习生培训公司扩展到了经纪、影视、音乐、MCN各种领域,这都是因为爱豆产业的空间很大。
在中国这种长期的明星体制下,一旦你的团队里出现一个顶流,他的服务半径就会缩短,而且跟他对接的一定是老板。这也是偶像工业在初期的一个毛病。可能到后面大家才会习惯,一家公司可以共存三五个顶流。
大家老说“年年选秀,都没有人才可以薅了”,但是中国比韩国多多少人,怎么会没有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市场先动了,但整个培训体系在后面,跟不上。现在本土偶像的出道口太少了。2018年之后这两年,爱豆出道口只有两个,综艺和网剧,但都不能保证稳定的产出。从偶练之后的这两年,新晋的真正国民级的本土爱豆,除了青你之外,就是网剧捧出来的王一博和肖战。
以后的市场一定是越来越被细分的,会有越来越多垂类英雄出现。比如B站的很多up主、网易云音乐里很多的音乐人,他们的粉丝量级没法跟明星比,但是在他的垂直领域里很有影响力。以后不是追求全民眼光的时代。
贺晓曦
电影|我们和13位大佬聊了聊行业疾风下的生存法则】笑果文化CE0
电影|我们和13位大佬聊了聊行业疾风下的生存法则
文章插图
10、《喜剧产出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喜剧+”的本原就是喜剧,每一个赛道上都是通过这个“+”产生的。“喜剧”和“+”各自有各自的价值,笑果文化不能单纯只拥有喜剧能力,它还要有“+”的能力,才能变得更被市场和大众认可。“喜剧+”的“+”并不是指单独开辟一个赛道,对于笑果文化而言,最需要解决的是组织能力的问题。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他要的不仅仅是一场演出,而是一次以演出为核心的娱乐消费体验,所以我们按照这个方向去做喜剧空间的尝试。我们也不会按照按剧场的逻辑去经营。从横向来讲,它未来要发展成一个线下单点空间,我们需要与商场一样全日制经营;从纵向来讲,这个空间不应该只提供他在剧场能享受到的演出,而是以一场喜剧表演为核心的喜剧综合体验。
从长期来讲我们要做的是艺人服务,而不仅是艺人经纪,艺人经纪更像是通往艺人服务的一个业务形态。现阶段我们更看重的是中国新喜剧人的崛起,如何为他们赋能,让他们的喜剧能力变得更有价值,而不是只关注艺人单次商业活动的成果和收入。我们将艺人经纪看作是整合营销的一部分,也就意味着我们其实是希望在通向艺人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更多的整合能力。
罗永浩
交个朋友首席好物推荐官
电影|我们和13位大佬聊了聊行业疾风下的生存法则
文章插图
11、《做主播,如履薄冰》
我觉得我们团队做得比较好的是,并没有因为这是一个风口,并且得到了一个国民级平台的一个巨大力度支持,就乐于吃这个资源,我们本质上是把它当成是个严肃的事业在做,所以从一开始虽然获得了那么好的条件和资源的红利,还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不断改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