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不是你“刻意”的做了什么,而是“无意”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寄宿制对于孩子的伤害》发表以来,受到了很多父母朋友的关注和回复,在此有哥一并感谢大家的支持!
我想大家之所以关注,原因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永不凋落的话题,还在于它至始至终、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每个人类生命的前行。
余少良在《学校教育研究》中说到:教育是一种传承。传承的是文明,传承的是文化,传承的是一切人类的能动性(包含思维活动、语言活动、行为举止等)的活动,这里所包含的就有我们有意和无意的,有看得见有看不见的。
作为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的父母来说,我们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好影响力最大的教育实质是我们无意识教育。
有一位父母看完我的分享这样回复:
我大儿子明天就要去寄宿了,在私立学校读初一,我得初衷是让他学会独立和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星期六,日回家,离家只有3个站点。
父母有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希望通过寄宿的方式能够让孩子早日养成独立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通常父母认为的独立就是什么事情可以自己去做,不再依赖父母。
可以自己坐车回家,
可以自己一个人去图书馆,
可以养成专心学习的好习惯,
可以一个人和同学们出去玩,
可以自己洗衣服,
可以自己叠被子,洗脸,刷牙;
可以有事不再麻烦父母,自己就解决了。
等等
这样的方式让我想起了一个游戏——《荒岛求生》,区别在于主人公是毫无办法,面对生命的威胁,只能想办法存活;而我们的父母是人为制造困难,让孩子去克服,去解决。
父母可知道选择这样的方式其实就相当于把孩子扔到一片“荒岛”,你能活你就活,不能活你就“死”。
这里的“荒岛”指的是心灵孤岛,这里的“死”却是孩子的适应结果。父母把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部分交给了老师。
父母|教育不是你“刻意”的做了什么,而是“无意”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文章插图
家长可能不太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家庭教育的责任人就是父母而不是老师。那么,这里讨论的独立性便是孩子的成长品格之一,这是家长的责任,推给老师去培养,从根源上是培养不起来的或者没有完全培养起来。
树原创始人张雪燕说:人做事分为主动和被动。主动做事没有为难情绪,可以做到高效、积极、兴奋、甚至创造出更多的方式方法去完成,不仅达到目标,而且可能超额完成;相反,被动做事会有很多为难情绪,自卑、恐惧、抱怨、委屈会是做事过程中的常有状态,最多做事可以基本完成,想要达到更好的结果是不可能的。
父母|教育不是你“刻意”的做了什么,而是“无意”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文章插图
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成人的过程,这里的成人分为物质人和精神人。物质人是生理上的范畴,指的是身体的成长,来源于吃喝拉撒睡;精神人则是一个人精神品格的成长,包括自尊、自信、责任、习惯等各方面的成长。而在心理学上,真正意义的成人其实是精神人的成长。
前几年,我碰到了一个案例:男孩初二,整体打游戏,已经到了疯狂的状态。一日三餐不送饭到跟前是不吃的,白天黑夜也是分不清的,甚至发展到吃饭只吃某一家的面条,或者干脆就是泡面。听爸爸一次描述,说到停电了,孩子上不了网,打不成游戏在家里又哭又闹,甚至要求妈妈去供电所让其把电送上,最后没有办法,妈妈骑着摩托把孩子送到县城网吧里上网才算了事。
事后爸爸实在管不了这个孩子,把孩子送到西安某所“戒网”学校呆了三个月。在学校期间,孩子表现尚可,父母认为孩子有了变化,都很高兴。三个月回到家之后,没有出一个礼拜,孩子就又恢复了之前的生活状态甚至“变本加厉”。一度到了辍学的情况,而且和父母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父母|教育不是你“刻意”的做了什么,而是“无意”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文章插图
家庭是一个孩子培养成人的环境,也是一个人获得为人处世走向社会的根基,更是一个人内心力量的来源。可以说,一个人缺失了“家庭”环境的滋养,就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般,生命的成长总是缺乏力量的。朋友的孩子是别人眼中的邻家女孩,从小独立、优秀、乖巧、懂事、爱学习是所有人对于孩子的评价。可是孩子到了初中开始,突然变得与父母疏远,也不太爱说话,一回到家里总是这人待在房间。平常跟父母的交流也是越来越少,一问总是不说话。父母为此四处寻求解决办法,直到学习了家庭教育,才了解到原来孩子从小学开始就送到了寄宿学校,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女儿在小学四年级时,就提出了回家住宿,但是遭到了全家的不同意,理由是你太小,我们又不在家谁来照顾你。这样一直到了小学毕业,终于父母有时间陪伴孩子了,才发现与孩子的沟通已经成为了一个烦恼,父母一度很是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