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老司机开夜路总是要慢一点。
因为夜晚光线不够充足,可见距离变短,道路信息、路面路标都不如白天清晰,所以夜晚开车总是更加谨慎。
同样,夜间场景也是智能驾驶技术突破的难题。如果是晚高峰的城市路况,复杂度就更大。在夜间,摄像头捕捉的图像十分模糊,对车辆和行人等环境变化的感知会比较难,同时,车灯的夜间照明功能也会对视觉传感器带来较大影响。
当然,也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
28公里,广州晚高峰,0接管继今年6月完成城市道路智能驾驶挑战后,智己又开启了城市晚高峰智能驾驶挑战。
这次挑战途经华南快速路、广州环城高速以及核心区域城市道路,包括合流、分流路线,以及一些岔道,几乎覆盖了城市晚高峰可能遇到的所有行车场景。
夜幕降临,智己汽车IM AD测试车开启IM AD上路。
文章插图
第一个挑战是进入高架后的合流、分流路段,测试车并没有迟疑,直接选择一条路线通过。恶劣的光线环境并没有对测试车造成干扰。
上匝道后进入前方汇流状态,但不同于常规城市快速路,广州华快汇入口多为右侧,智己汽车IM AD精准识别到前方汇流入口,提前根据右侧主路车流的情况,适当减缓速度“观望”主路情况,识别到右侧主路前方、后方均车辆无车通行后,果断向右完成汇流。
文章插图
【 uber|一场28公里的城市晚高峰智能驾驶挑战是如何完成的】此次测试还经历了行车过程中常见的两个突发情况:
遭遇违规加塞:当测试车行驶前方匝道汇流出口,右侧车辆未打灯状态下突然变道加塞。
智己汽车IM AD在前车向左变道的第一时间精准识别,并完成了减速决策。由于距离、车速均有余地,智己汽车IM AD选择了以“让速不让道”的方式应对当前场景,平稳降速避让,动作幅度非常轻柔,避让完成后,提速回归正常行驶。
文章插图
遭遇新旧车道线:测试车正常行驶过程中,地面同时出现新旧车道线。
智己汽车IM AD在有旧线存在的情况下,没有出现左右摇摆的情况,直接以新线为参照物进行居中行驶。夜间环境下,车道线识别更加考验视觉感知与高精地图的协作。
在整个过程中,智己测试车都没有急停急起,系统紧急退出等情况发生,IM AD的处理灵敏、老练,始终保持着乘坐舒适性,整个过程中实现0接管,完成了一次难度更大的挑战。
为什么夜间智能驾驶更难?目前已经公开的数起智能驾驶事故,已经印证了夜间场景的难度。
今年8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对自2018年以来涉及特斯拉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引发的11起事故展开调查,其中一个发现是11起事故大多发生在夜间。
2018年Uber智能驾驶夜间测试时,以69公里的时速将一位横穿马路的行人撞死,导致美国智能驾驶测试被一度叫停。
其实两个案例也分别对应了智能驾驶夜间场景的两个技术难点:
传感器精度和算法。
特斯拉坚持采用的纯视觉方案对于夜间场景的感知能力更弱。
首先,摄像头的作用距离和测距精度不如毫米波雷达,同时,摄像头更容易受光照、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摄像头在夜间捕捉清晰图像的能力较弱,对车辆和行人等环境变化的感知不够高,可靠性并不好。
除了特斯拉以外,行业内基本采用的都是借助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互补,激光雷达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其中。这是保证智能驾驶系统夜间行驶的安全前提。
但是,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也不是万无一失。
在Uber的案例中,尽管其测试车辆采用了感知融合方案,但是其在探测到行人后的处理方式出现问题,才造成了最终事故。
说明其算法作出的决策有问题。
感知能力是硬件能力,同时需要高算力芯片的处理能力,当然还需要软件能力的配合。也就是智能驾驶系统的决策能力,来完成感知之后的判断和操控。
据公开的调查结果显示,车祸发生前Uber的智能驾驶系统已经检测到行人,但因其行走在人行横道之外,而将其识别为一个物体,并且没有作出提前降速以及刹车等反应。
文章插图
夜间场景除了光线问题,还会经历很多突发状况,如何像人一样做出正确的驾驶决策,是对算法的考验。
稿源:(品玩)
【傻大方】网址:/c/112EL1552021.html
标题:uber|一场28公里的城市晚高峰智能驾驶挑战是如何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