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动力20年,商用机器人仍在婴儿期

中国学院派创业的AI四小龙正在争相冲刺上市 , 美国代表之一的波士顿动力 , 刚刚完成CEO更换 , 还在努力寻找商业模式
文/Welkin
几天之后 , 马克·雷波特将会视频出席中国的一场科技创新会议 , 并发表演讲 。 一直以来 , AI在商业化道路上总是步履蹒跚 , AI机器人更是如此 。
多数人了解波士顿动力公司 , 是通过其火遍全球的机器人视频 。 这家公司先是在实验室里做了太多颠覆想象的事情 , 创立28年后才推出了首款商用机器人 , 试图离地面更近一些 。
波士顿动力20年,商用机器人仍在婴儿期文章插图
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人战队
波士顿动力创始人马克·雷伯特表示 , 他们正在尝试一个新的方向:做一些无聊的事情 。 可能这些无聊的事只能得到无聊的结果 , 但只要是人们所需的 , 就值得尝试 。
这一新方向 , 与国内知名AI企业云从科技所一直提倡的“人机协同”理念似乎不谋而合 。 云从科技的创始人周曦曾提出 , 如果AI永远只在学术里 , 就帮助不了人 , 做不了什么事 。 周曦也将会出现在几天后论坛上 。
今年1月 , 马克·雷伯特宣布辞去CEO职务 , 仅任董事长一职 。 如今71岁的他 , 渐渐褪去了“极客光环” , 更愿意去谈论一些看似“无聊”的话题 , 比如AI机器人对工作效率的提高 , 以及对人类各个方面的帮助和保障 。
继任者同样是波士顿动力的老将 , 1994年即已加入公司的罗伯特·普雷特 。 显然 , 新任大股东软银希望能有所改变 , 在商业化道路上做些探索 。 波士顿动力已经开始售卖自己的机器人硬件和服务 , 在中国的一个电商网站上 , 一只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狗 , 标价960000万人民币 。
接受美国网站VentureBeast采访时 , 普雷特承认 , 这些尝试非常艰难 。
MIT教授的创业路从麻省理工博士毕业后 , 马克·雷伯特先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期间成立了Leg Lab , 研究机器人控制和机器视觉技术 , 1986年 , 他带着Leg Lab回到麻省理工后 , 又过了数年 , 才萌生出创业的想法 。
波士顿动力创立不久 , 马克·雷伯特与团队就开发出全球第一个能自我平衡的跳跃机器人 , 一举吸引了全球机器人爱好者关注的目光 。
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资助下 , 波士顿动力开发了大量军用黑科技 。 DARPA甚至曾要求波士顿动力开发一种“能够载物400磅 , 行驶32公里 , 连续工作24小时 , 承受轻型武器的攻击 , 足够安静 , 以满足特种作战需求的机器人” , 用于军事领域 。
2005年 , 波士顿动力以四足哺乳类动物的的躯体结构作为参考 , 开发出了让世人惊艳的四足机器人“Big Dog” 。 该机器人不仅能在45公斤负重下适应多种复杂路况 , 即使在外力干扰下 , 也能自主快速调整四肢 , 完成复杂的既定任务 。
波士顿动力20年,商用机器人仍在婴儿期文章插图
现在 , spot已经开始在国内出售
到了2012年 , 同样以动物运动原理为开发基础 , 波士顿动力机器人“猎豹”以每小时29公里的成绩 , 打破了有腿机器人的陆地奔跑速度纪录 。
2013年 , 身高一米八的拟人化机器人“Atlas”问世 。 Atlas可以单腿保持平衡 , 通过立体视觉和距离传感器避开路径上的障碍物 , 并在受到撞击后保持机体稳定 。
此后 , 波士顿动力不断对Atlas进行升级迭代 , 更继续开发出了Wildcat、Spot等一系列仿生AI机器人 , 不断在网络上引起狂热者们尖叫 。 这一过程中 , 波士顿动力也逐渐成为AI机器人创新圣地的代名词 。
告别实验室 , 残酷的商用道路
正式成立波士顿动力时 , 马克·雷伯特已经43岁 。 由于长期沉浸在象牙塔温和的研究氛围中 , 他很少会考虑 , 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否打通了学术作品与市场产品之间的那层隔膜 。
深研AI机器人这类创新技术 , 动辄就得消耗一笔不小的经费 。 此前以军用为研发目的 , 根本不需要考虑产品的商用与盈利空间 , 但必须承认 , 那样的理想状态难以长期存在 。
因此 , 2013年被谷歌收购后 , 波士顿动力终究还是感受到了来自商业变现的压力 。
谷歌希望能够开发一种易于使用且价格合理的商用机器人 , 波士顿动力还停留在实验室的伟大幻想 , 二者理念无法调和 , 最终在2017年分道扬镳 。
离开谷歌后 , 波士顿动力转入了日本软银集团名下 。 即使是波士顿动力的狂热推崇者也明白 , 这家足以号称世界第一的机器人公司已经在实验室技术演进中停留太久 , 必须回到现实 , 进入略显枯燥的商业化阶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