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犀牛的脚印:紧迫信号与周期先声( 二 )


而淘系平台 , 尤其是淘宝平台新品生成与发展的最大考验之一 , 就是制造端与整个供应链 。 许多创意产品 , 诞生阶段风险最大 。 因为 , 过往的制造企业 , 几乎都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 而创意产品 , 则更多是小量多样 , 这背后对应的生产模式、成本、效率有较大差异 。
犀牛的诞生 , 可消除商家最大焦虑 , 将更多资源、心力聚焦在产品创意、品牌以及用户运营层面 , 从而可以进一步壮大这一群体的规模 。
二是新营销策略尤其直播服务对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提出更高要求 。
直播服务 , 对即时性、敏捷性、交互频次的要求远胜以往 。 淘宝直播正在给阿里整个电商体系灌注一种新机制 。
巨头不缺前端入口的能力 , 但后端制造、供应链以及履约能力备受考验 。 因为 , 淘系的开放平台定位决定了 , 如果不能建立一种富有效率、多方共赢的机制 , 阿里庞大的交易体量 , 反而最容易陷入被动 。
这也是一段时间以来 , 外界借抖音、快手、拼多多们揶揄阿里的原因之一 。
反过来 , 这种压力必定会传导到平台新品生成与成长上 , 从而抑制整个淘系的服务体验 。
当然 , 不是说淘系直播服务弱 , 恰恰相反 , 它才是今日全球最大的直播电商平台 , 且转化效能最高 。 不过 , 也正因如此 , 淘系平台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 , 尤其是犀牛服务 , 才更具信号意义 。
犀牛初期切入服装 , 不过是借助服装业土壤、交易体量、全链场景快速沉淀相对更完整的一套数智化能力 , 化解上述挑战 。 未来的犀牛 , 必定会走向更多品类服务 。
我们更关注犀牛未来的开放与输出 。
因为 , 一个单体智造工厂 , 即便再成熟 , 也不可能创造多大商业成效 。 犀牛必定会成为淘系平台特色产品生成、壮大的孵化平台 , 并借此沉淀规模化的增长驱动力 。
我们注意到 , 再过几天 , 阿里集团将迎来2020年投资者日 。 夸克相信 , 犀牛此刻揭去神秘面纱 , 不排除是在向投资人展示化解上述挑战、转换增长驱动的信号 。
阿里官方人士说 , 犀牛是为解决平台与行业问题而生的 , 目前主要服务于淘宝天猫平台中小商家 , 并非与制造端竞争 。
这种表态意味着 , 犀牛的开放与输出策略将不同于纵向一体化、横向扩张网络的盒马 。 后者与零售同业存在直接的博弈 。 而未来的犀牛 , 许多能力将通过云端调用 , 实现生产的云端化 , 而更多软硬件一体的服务 , 则通过开放机制建立生态 。
这意味着 , 犀牛虽然拥有工厂的形态 , 但它真正定义未来的不是工厂的物理形式 , 而是一套数字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 其中 , 数据、算法、计算等要素 , 比有形的部分更为重要 。
在这个层面 , 可以这么说 , 犀牛其实并非单体的“工厂”概念 , 而是面向“新制造”时代的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平台 。
所以 , 那种仅从工厂生产环节甚至生产设备评判智能化程度的观点 , 实在还是传统的IT视角 。 夸克13年前参观过全球顶级半导体12英寸工厂 , 那是几乎无人值守的全自动化、精密化生产 , 与它们的硬件设备与环境相比 , 犀牛实在寒酸 , 但这种12英寸厂 , 却谈不上真正的数智化服务 。 因为 , 它们生产的产品 , 根本不是小量多样、可即时、敏捷调整的个性品类 , 而是长周期、规模化的类别 。 而且它们的流程几乎写死在设备里 , 连升级个简单服务都必须向原厂报告 。
当然 , 肯定会有同业通过开放合作建立类似工厂 , 甚至复制犀牛 。 不过 , 除了缺乏3年的新制造实践外 , 它们不可能复制出犀牛背后的阿里一套商业操作系统的能力 。
经过3年探索 , 犀牛智造已形成按需驱动、全面协同的智能化制造平台 。 可用“云-端-智-造”概括 。 即以阿里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底层(云) , 通过整个价值链实现端到端互联互通(端) , 基于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决策(智) , 最后通过物理供应网络 , 数字化工厂快速响应协同执行 , 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造) 。
这也是截至目前阿里集团相对成型的S2B服务模式 。
多年来 , 阿里这家公司一项独特的能力在于 , 每一轮 , 它总能将一些看似模糊、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理念变成确定性的服务 。
【一头犀牛的脚印:紧迫信号与周期先声】阿里犀牛的大脚印不神奇 , 也不可能像传说里那样通天 。 不过 , 它称得上一个周期的先声 。